文化遗产的“精魂”如何在当代显影? ——一场摄影与园林的建桥跨界对话

发布者:田园发布时间:2025-11-24浏览次数:10


   1117日,徕卡奖提名摄影师、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博士候选人周仰携其十年项目《不朽的林泉》,在上海建桥学院带来一场题为“摄影中的幻想文学”的精彩讲座。她向新闻传播学院的师生们展示了如何运用黑白胶片这一经典媒介,将静态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充满神秘感的动态体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魂”在当代重新“显影”。

周仰老师分享夜间拍摄园林的奇妙体验

   摄影,自诞生起便与“记录真实”紧密相连,常被视为客观世界的忠实证据。然而,周仰通过梳理19世纪至今的摄影发展脉络,并结合国内外众多摄影师的个案,指出摄影同样是营造神话、探索超自然与不可见之物的有力工具。它能够模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为观者开启一扇通往神秘体验的大门。

   讲座的核心,围绕“如何激活传统文化中的幻想基因”展开。周仰巧妙地借用托尔金有关“次级世界”(Secondary World)的文学理论,重新诠释了“园林”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意象。在她的镜头下,园林不再仅仅是物理空间,而是承载了昆曲与志怪故事的“次级世界”——一个“人、鬼、神共处一个屋檐下”的亦真亦幻时空,触及了人类渴望超越有限生命的终极幻想。

同学们认真观察周仰老师分享的作品

   周仰认为,摄影并非绝对的“所见即实”,而是一种通过精心筛选和主观诠释来建构意义的视觉实践。她详细分享了自己如何使用大画幅胶片相机,通过多次曝光等古典技法,创造出既有坚实物质根基(源于底片),又能承载奇幻想象的影像作品。她强调,摄影艺术对于非遗的价值,不在于原封不动地封存其样貌,而在于激活其内在的“神秘体验”,让当代人能够通过新的媒介重新感知和连接园林之美。

周仰老师为同学赠书签名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周仰与建桥学子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她不仅耐心解答了同学们在摄影实践中的困惑,更从个人创作经验出发,鼓励大家勇敢地进行“体验式创作”,将个人感悟与情感注入作品之中。

   此次讲座不仅为建桥学院的特色课程群提供了一个关于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跨学科范例,更在深层次上激发了学生的文化自觉与专业思考。它将“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这一宏大议题,从纯粹的史学考古范畴,成功转化为可感知的个人心理与美学体验。

   通过周仰的分享,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不仅能够创造出震撼人心的视觉作品,更是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桥梁。这不仅提升了他们作为未来新闻传播者的专业能力——懂得如何用创新的叙事方式解读和呈现文化议题,更涵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他们开始懂得,每一次快门按下的瞬间,都可以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对文化根脉的探索。园林古迹不再只是地图上的打卡点,而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幻想现场和灵感源泉。

   这场讲座让“非遗活化”的理念真正走进了学生心中,激励他们未来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去发现、去诠释、去创造,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活力与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