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重构传播逻辑的浪潮下,口语传播如何锚定“人文性”内核?11月15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等联合主办的第十届口语传播学术论坛在沪开幕,本届论坛以“智启声界·言塑未来——智变时代的口语传播”为主题,汇聚学界与业界力量,探索智能时代口语传播的创新路径。上海建桥学院新闻系教师朱佳伟携三名学生参加此次论坛,并在“智能技术与口语传播声态重构”分论坛发表了学术演讲。

图为新闻系师生会场外合影
上午8:30,论坛开幕式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举行。开幕式上,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周炜、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朱文佳致辞,华东师范大学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陈虹主持开幕式。

图为本次论坛主旨发言环节
随后,来自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学者依次进行主旨发言。本次主旨发言环节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巩晓亮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王群教授、浙江传媒学院姚争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曾志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高贵武教授、浙江传媒学院王一婷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成越洋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易旭明教授、上海广播电视台首席主持人臧熹、王者荣耀官方解说马英凯等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智能时代口语传播的人才培养、价值回归、技术赋能、人文坚守等议题分享了各自的观点与实践思考。

图为朱佳伟老师在分论坛上发表学术演讲
当日下午,七场主题分论坛同步举行。在“智能技术与口语传播声态重构”分论坛上,新闻系教师朱佳伟发表了题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AI新闻主播的角色边界与价值重构”的学术演讲。他指出,当前AI主播已在众多基层电视台的大屏端实现规模化落地,并集中应用于时政新闻领域。这一现象既源于AI技术与规整语态、零容错播出要求的天然契合,也反映了部分广电机构在播出任务与人力资源之间的现实考量。他强调,主流媒体需理性看待AI主播的能力边界。当前AI仍主要局限于标准化的播报场景,而在需要深度情感传递和即时互动的评论类、谈话类节目中,真人主播依然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他进一步提出,AI主播应突破“高级读稿机”的定位,向公共服务领域拓展。例如以数字人智能体形态嵌入全媒体终端和公共服务领域,承担信息引导与便民服务等职能,构建“内容-服务-治理”的闭环机制,实现从功能体到人格体的价值升华,从而真正融入新型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进程。

图为第十届口语传播学术论坛论坛合影
从数媒时代到智媒浪潮,口语传播的“声量”与“温度”如何兼顾?本届论坛的思想碰撞,既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学术参照,也让青年学子在交流中触摸到学科前沿的脉搏——而这,正是智变时代里,口语传播“声界”中最鲜活的生长力量。
(供稿:新闻系 学生记者:袁如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