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桥新闻系:两个月内6名行业大咖开讲,打通实践教学“最后一公里”

发布者:田园发布时间:2025-11-05浏览次数:10


 SMG青年记者刘逸然带着《99年女记者在养老院住三天》的爆款短视频解析“硬核新闻的柔软叙事”;刚从央视主持人大赛归来的奉贤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季千滟带领学生模拟现场报道;五星体育互联网运营总监施如顺以“超级杯赛前报道”为主题开展随堂测试……刚刚过去的1个多月里,上海建桥学院新闻系正用一个个沉浸式实战课堂,重构新闻教育的边界,打通从课本到现场的实践教学“最后一公里”。

长期以来,新闻教育面临着一个不小的困境:学生虽熟稔理论术语,却在真实采访场景中显得生涩与被动;虽能完成规范的消息写作,却难以在报道中传递富有生命力的人情与温度。尤其在技术深度重构传播格局的当下,面对信息碎片化、渠道泛化和叙事转型的多重挑战,新闻生产的流程、模式与评价标准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如今的新闻教育,应如何回应现实、校准方向,已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命题。

作为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上海建桥学院新闻系紧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一直都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系统塑造。不仅在校内构建了体系化的实践教学平台,还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多元的真实场景与实战项目,强化学生的专业实操技能与行业适应力。而从去年开始,依托大三年级的《高级新闻写作》课程,建桥新闻系又系统性引入业界讲师,将行业最前沿的实践现场直接“搬”进课堂。

今年9月初至今,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记者刘逸然、奉贤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季千滟、SMG深度报道组首席编导楚华、五星体育互联网运营总监施如顺及“看东方”资深项目经理胡晓雯等业界讲师相继走进课堂提前“带教”,每一场讲座、每一次互动,都紧扣行业最前沿的实践痛点,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触摸到新闻行业的真实脉搏。当然,他们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实操技巧,更是新闻人的职业初心与责任担当。

 “以前觉得深度报道遥不可及,现在知道只要找对选题、做好证据链,我们也能写出有力量的作品”“原来主流媒体的新闻短视频还可以做得这么‘潮’”……每次课程结束后,类似的感悟在同学间引发共鸣。业界讲师的实战案例,让学生对新闻生产的认知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这种从“知”到“行”的认知转变,正是打破课堂教学与行业壁垒,推动新闻教育走向“知行合一”的生动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业界讲师带来的并非传统的单向讲座,而是一种深度融合的“双师课堂”。这一模式的顺利运行,离不开《高级新闻写作》课程负责人、新闻系副系主任朱佳伟老师的桥梁作用。他有近十年省级媒体工作经验,担任过出镜记者与责任编辑,如今转型深耕新闻教育,兼具行业视角与教学经验。在业界讲师主讲时,朱佳伟老师主动担任“教学搭档”,全程参与课堂组织与内容补充,确保理论与实战无缝衔接。课程后半段设置的“圆桌对话”环节最受欢迎,由他主持引导,与业界讲师围绕新闻教学中的核心议题展开对谈,并鼓励学生自由提问、畅所欲言。在这一过程中,教与学的边界被打破,观点交锋、经验共享,不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使课堂真正成为“干货满满”的实践场。


如今,随着这种“双师课堂”的持续推进,其成效已从学生身上逐渐显现:曾经对深度报道望而却步的学子,开始主动推敲选题逻辑;曾经局限于书本理论的模拟出镜,也多了几分来自业界的网感与从容。更有学生在课后主动联系业界导师,争取参与真实采访项目,将课堂所学延伸至新闻现场。当课堂与行业的边界逐渐消融,当理论与实战实现无缝对接,“上岗即上手”不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这场学界与业界的双向奔赴,正在切实缩短从知识到能力的“最后一公里”,也在努力为行业培养出一批既有系统理论素养又具备实战应变能力的“准新闻人”。


撰稿:钟孟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