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编导楚华建桥开讲:面对碎片化狂欢,深度报道如何“突围”?

发布者:赵鹏飞发布时间:2025-10-17浏览次数:41

1015日晚,上海建桥学院第三教学楼222教室座无虚席。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首席编导楚华为新闻系师生带来了一场新闻实战专题讲座,主题为“碎片化信息狂欢中,深度报道如何突围?”讲座后半场,在新闻系副系主任朱佳伟老师的主持下,还进行了圆桌对话。

图为楚华老师分享会现场


作为资深媒体人,楚华老师拥有多年深度报道经验,其主创的新闻报道作品曾多次获国家级奖项。202411月播发的《“特训学校”的噩梦》及后续追踪报道中,她通过细致的跨城调查,系统揭露了该类机构存在的诸多乱象及其对青少年与家庭的深远伤害。报道发布后,引发公众与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直接推动了涉事机构的关停整顿。该系列报道获评中宣部“三好作品”。20257月,其报道的《天水幼儿园血铅异常疑云》通过扎实的一线采访与现场取证,及时回应公众疑虑,彰显了专业媒体在复杂公共事件中的求证能力与社会责任。

图为活动现场


讲座中,楚华老师从自身实践出发,直面当前深度报道所面临的核心挑战:“大家现在习惯刷抖音、B站,那么长篇严肃报道如何吸引年轻人?这是我们团队从2016年就开始思考的问题。”围绕这一核心议题,楚华老师从三个关键维度进行了系统阐释。


图为活动现场


在选题层面,她指出,优秀的深度报道选题必须贴近时代脉搏、回应公众关切,并能引发广泛的情感共鸣。在真实性层面,她强调,严谨的证据链条是报道的生命线,并结合前辈为揭露某食品安全事件真相而进行长期调查的案例,指出“每一处信息细节都必须有扎实的证据支撑,这既是新闻专业性的体现,也是记者履行职责的重要保障”。针对不同平台的传播特性,楚华老师解析了如何将同一核心议题转化为适配不同媒介形态的报道策略。她总结道:“理解各平台的内容逻辑与用户期待,是实现深度报道有效传播、突破圈层的关键。”



图为现场学生互动


在随后的圆桌对话环节,师生围绕深度报道中的现实困境与职业伦理展开了交流。有同学就“如何与当事人建立信任关系”提出疑问,楚华老师从方法论与伦理维度作出回应:“关键在于营造尊重与安全的沟通情境。比如提供清晰的隐私保护承诺,借助过往专业作品建立可信度,甚至在初次见面时以恰当的社交方式缓解紧张感。”另一位同学谈及对基层教育现状的观察,楚华老师肯定了其关注现实的问题意识,并进一步指出:“保持对社会的持续审视,是新闻工作者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这种敏感与责任感,往往是推动深度报道产生的原点。”


图为圆桌交流活动


在两个多小时的分享中,楚华老师通过系统的阐述与生动的解析,逐步引导同学们完成了对深度报道从“遥不可及”到“有路可循”的观念转变。许多同学坦言,曾认为深度报道“门槛过高”,而今意识到,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与恰当的传播策略,自己同样有能力创作出具备公共价值的作品。楚华老师在最后寄语中说道:“这个时代为新闻人提供了更多平台。在爆款传播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你们一定能比我们走得更远。”

                                             

记者:新闻学B24-1章屹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