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事业史》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中文)中外新闻事业史 | |||||
(英文)The History of Chinese & Foreign News Media | ||||||
课程代码 | 1030050 | 课程学分 | 2 | |||
课程学时 | 32 | 理论学时 | 32 | 实践学时 | 0 | |
开课学院 | 新闻传播学院 | 适用专业与年级 | 新闻传播学大一年级 | |||
课程类别与性质 | 专业基础必修课 | 考核方式 | 考试 | |||
选用教材 | 《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传播史》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8月版) | 是否为 马工程教材 | 是 | |||
先修课程 | 新闻学概论(2030198)2学分 | |||||
课程简介 | 中外新闻事业史课程,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外新闻传播业(机构、载体、手段、事件、人物等)的概述,认识新闻传播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高传媒素养,加深对历史和社会的了解。本课程的教学路径:(1)对史实的介绍,抓住重点,兼顾一般:中国多于外国、上海多于外地。现当代重于近现代,当代部分将避免与以新媒体、全媒体、媒体融合为内容的课程重复。(2)认识不同时代新闻业与经济、科技、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关系。(3)审视得失,反观当下,思考、展望未来。 在所谓“泛媒体”时代,从事新闻传播专业的人,与许多业余传者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是否认真读过新闻史论。一部新闻史,是先进取代落后,真理战胜谬误的历史。本课程的教学将注重促进学生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在提高传媒素养的同时涵养人文精神。 | |||||
选课建议与学习要求 | 本课程适合新闻传播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学习,对新闻学基本理论有基本认知。要求学生具有基本的中外历史、新闻和传播基础知识。 | |||||
大纲编写人 | | 制/修订时间 | ||||
专业负责人 | | 审定时间 | 2025.9 | |||
学院负责人 | | 批准时间 | 2025.9 |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课程目标
类型 | 序号 | 内容 |
知识目标 | 1 | 掌握新闻事业的起源、发展和变迁,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互关系。 |
2 | 深入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传播理念和理论,了解新闻传播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理解其观点和影响。 | |
技能目标 | 3 | 掌握有效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培养评估和筛选新闻史相关信息检索和文献资料的能力,能够辨别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4 | 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及全球视野,学会进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实践比较研究,关注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和问题。 | |
5 |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新闻传播中的实际问题,能够对新闻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 | |
素养目标 (含课程思政目标) | 6 | 强调新闻传播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
(二)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LO1品德修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涵养和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遵守法律法规、传承雷锋精神,践行“感恩、回报、爱心、责任”八字校训,积极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诚信尽责、爱岗敬业。 ①爱党爱国,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 |
LO2专业能力:具有人文科学素养,具备从事新闻传播相关工作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 ①具有专业所需的人文科学素养。 ②信息辨识与整合分析:能有效地对信息进行性质辨识和价值判断,具有信息选择和整合分析能力。 |
LO3表达沟通:理解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价值观,能在不同场合用书面或口头形式进行有效沟通。 ①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分析他人需求。 |
LO4自主学习:能根据环境需要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主动地通过搜集信息、分析信息、讨论、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②能搜集、获取达到目标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实施学习计划、反思学习计划、持续改进,达到学习目标。 |
LO5健康发展:懂得审美、热爱劳动、为人热忱、身心健康、耐挫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③懂得审美,有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 |
LO6协同创新:同群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做集体中的积极成员,善于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善于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利用自己的知识与实践来提出新设想。 ②有质疑精神,能有逻辑的分析与批判。 |
LO7信息应用: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并能在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工具解决问题。 ①能够根据需要进行专业文献检索。 |
LO8国际视野:具有基本的外语表达沟通能力与跨文化理解能力,有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意识。 ②理解其他国家历史文化,有跨文化交流能力。 |
(三)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支撑度 | 课程目标 | 对指标点的贡献度 |
LO1 | ① | H | 强调新闻传播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 100% |
LO2 | ① | H | 掌握新闻事业的起源、发展和变迁,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互关系。 | 40% |
深入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传播理念和理论,了解新闻传播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理解其观点和影响。 | 30% | |||
② | M | 掌握有效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培养评估和筛选新闻史相关信息检索和文献资料的能力,能够辨别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30% | |
LO3 | ① | M | 深入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传播理念和理论,了解新闻传播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理解其观点和影响。 | 100% |
LO4 | ② | L | 掌握有效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培养评估和筛选新闻史相关信息检索和文献资料的能力,能够辨别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100% |
LO5 | ③ | M | 深入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传播理念和理论,了解新闻传播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理解其观点和影响。 | 100% |
LO6 | ② | H |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新闻传播中的实际问题,能够对新闻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 | 100% |
LO7 | ① | M | 掌握有效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培养评估和筛选新闻史相关信息检索和文献资料的能力,能够辨别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100% |
LO8 | ② | M | 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及全球视野,学会进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实践比较研究,关注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和问题。 | 100% |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各教学单元预期学习成果与教学内容
|
(二)教学单元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
教学单元 | 1 | 2 | 3 | 4 | 5 | 6 |
绪论 | √ |
|
|
|
|
|
第一单元: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缘起 | √ | √ |
|
| √ |
|
第二单元:1949年之前的中国新闻事业 | √ | √ | √ | √ | √ |
|
第三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30年间的新闻事业 | √ | √ | √ | √ | √ | √ |
第四单元:当代中国新闻事业 | √ | √ | √ | √ | √ | √ |
第五单元:中国港台地区的新闻事业简史 | √ | √ |
|
|
|
|
第六单元:欧洲的新闻事业简史 | √ | √ | √ | √ | √ |
|
第七单元:美国的新闻事业简史 | √ | √ | √ | √ | √ |
|
第八单元:苏俄的新闻事业简史 | √ |
|
|
|
| √ |
第九单元:日本的新闻事业简史 | √ |
|
|
|
|
|
第十单元:中外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趋势 | √ | √ |
|
| √ |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 | 教与学方式 | 考核方式 | 学时分配 | ||
理论 | 实践 | 小计 | |||
绪论 | 教的方法:讲述,讨论 学的方法:问题导向,解决问题 |
| 1 |
|
|
第一单元: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缘起 | 教的方法:讲述,讨论,省思 学的方法:问题导向,解决问题,合作,专题 |
| 4 |
|
|
第二单元:1949年之前的中国新闻事业 | 教的方法:讲述,讨论,省思 学的方法:问题导向,解决问题,合作,专题 |
| 6 |
|
|
第三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30年间的新闻事业 | 教的方法:讲述,讨论,省思 学的方法:问题导向,解决问题,合作,专题 |
| 3 |
|
|
第四单元:当代中国新闻事业 | 教的方法:讲述,讨论,省思 学的方法:问题导向,解决问题,合作,专题 |
| 4 |
|
|
第五单元:中国港台地区的新闻事业简史 | 教的方法:讲述,讨论,省思 学的方法:问题导向,解决问题,合作,专题 |
| 2 |
|
|
第六单元:欧洲的新闻事业简史 | 教的方法:讲述,讨论,省思 学的方法:问题导向,解决问题,合作,专题 |
| 3 |
|
|
第七单元:美国的新闻事业简史 | 教的方法:讲述,讨论,省思 学的方法:问题导向,解决问题,合作,专题 |
| 4 |
|
|
第八单元:苏俄的新闻事业简史 | 教的方法:讲述,讨论,省思 学的方法:问题导向,解决问题,合作,专题 |
| 3 |
|
|
第九单元:日本的新闻事业简史 | 教的方法:讲述,讨论,省思 学的方法:问题导向,解决问题,合作,专题 |
| 1 |
|
|
第十单元:中外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趋势 | 教的方法:讲述,讨论,省思 学的方法:问题导向,解决问题,合作,专题 |
| 1 |
|
|
合计 | 32 |
|
|
1.强化价值引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念,强化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2.融入时事热点:结合当前时事热点,使学生认识到新闻事业在国内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开展德育教育:通过讲述新闻工作者先进事迹,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 4.增强国际视野: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新闻传播格局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 |
总评构成 | 占比 | 考核方式 | 课程目标 | 合计 | |||||
1 | 2 | 3 | 4 | 5 | 6 |
| |||
1 | 50% | 期终开卷考 | 20 | 20 | 10 | 20 | 20 | 10 | 100 |
X1 | 20% | 口头报告 | 30 |
| 10 | 30 | 20 | 10 | 100 |
X2 | 15% | 小论文 | 20 |
|
| 20 | 30 | 30 | 100 |
X3 | 15% | 调查报告 |
|
| 50 |
| 50 |
| 100 |
评价标准细则(选填)
考核项目 | 课 程 目
| 考核要求 | 评价标准 | |||
优 100-90 | 良 89-75 | 中 74-60 | 不及格 59-0 | |||
1 |
|
|
|
|
| |
X1 |
|
|
|
|
|
|
X2 |
|
|
|
|
|
|
X3 |
|
|
|
|
|
|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