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050《中外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

发布者:林珊发布时间:2025-09-24浏览次数:10


中外新闻事业史》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文)中外新闻事业史

(英文)The History of Chinese & Foreign News Media

课程代码

1030050

课程学分

2

课程学时

32

理论学时

32

实践学时

0

开课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

适用专业与年级

新闻传播学大一年级

课程类别与性质

专业基础必修课

考核方式

考试

选用教材

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传播史》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8月版)

是否为

马工程教材

先修课程

新闻学概论(20301982学分

课程简介

中外新闻事业史课程,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外新闻传播业(机构、载体、手段、事件、人物等)的概述,认识新闻传播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高传媒素养,加深对历史和社会的了解。本课程的教学路径:(1)对史实的介绍,抓住重点,兼顾一般:中国多于外国、上海多于外地。现当代重于近现代,当代部分将避免与以新媒体、全媒体、媒体融合为内容的课程重复。(2)认识不同时代新闻业与经济、科技、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关系。(3)审视得失,反观当下,思考、展望未来。

在所谓“泛媒体”时代,从事新闻传播专业的人,与许多业余传者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是否认真读过新闻史论。一部新闻史,是先进取代落后,真理战胜谬误的历史。本课程的教学将注重促进学生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在提高传媒素养的同时涵养人文精神。

选课建议与学习要求

本课程适合新闻传播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学习,对新闻学基本理论有基本认知。要求学生具有基本的中外历史、新闻和传播基础知识。

大纲编写人

/修订时间

2025.8

专业负责人

审定时间

2025.9

学院负责人

批准时间

2025.9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课程目标

类型

序号

内容

知识目标

1

掌握新闻事业的起源、发展和变迁,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互关系。

2

深入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传播理念和理论了解新闻传播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理解其观点和影响。

技能目标

3

掌握有效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培养评估和筛选新闻史相关信息检索文献资料的能力,能够辨别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全球视野,学会进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实践比较研究关注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和问题。

5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新闻传播中的实际问题,能够对新闻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

素养目标

(含课程思政目标)

6

强调新闻传播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LO1品德修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涵养和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遵守法律法规、传承雷锋精神,践行“感恩、回报、爱心、责任”八字校训,积极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诚信尽责、爱岗敬业。

爱党爱国,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

LO2专业能力:具有人文科学素养,具备从事新闻传播相关工作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

具有专业所需的人文科学素养。

信息辨识与整合分析:能有效地对信息进行性质辨识和价值判断,具有信息选择和整合分析能力。

LO3表达沟通:理解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价值观,能在不同场合用书面或口头形式进行有效沟通。

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分析他人需求。

LO4自主学习:能根据环境需要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主动地通过搜集信息、分析信息、讨论、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能搜集、获取达到目标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实施学习计划、反思学习计划、持续改进,达到学习目标。

LO5健康发展:懂得审美、热爱劳动、为人热忱、身心健康、耐挫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懂得审美,有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

LO6协同创新:同群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做集体中的积极成员,善于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善于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利用自己的知识与实践来提出新设想。

有质疑精神,能有逻辑的分析与批判。

LO7信息应用: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并能在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工具解决问题。

能够根据需要进行专业文献检索。

LO8国际视野:具有基本的外语表达沟通能力与跨文化理解能力,有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意识。

理解其他国家历史文化,有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支撑度

课程目标

对指标点的贡献度

LO1

H

强调新闻传播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100%

LO2

H

掌握新闻事业的起源、发展和变迁,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互关系。

40%

深入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传播理念和理论了解新闻传播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理解其观点和影响。

30%

M

掌握有效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培养评估和筛选新闻史相关信息检索文献资料的能力,能够辨别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0%


LO3

M

深入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传播理念和理论了解新闻传播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理解其观点和影响。

100%


LO4

L

掌握有效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培养评估和筛选新闻史相关信息检索文献资料的能力,能够辨别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00%


LO5

M

深入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传播理念和理论了解新闻传播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理解其观点和影响。

100%

LO6

H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新闻传播中的实际问题,能够对新闻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

100%


LO7

M

掌握有效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培养评估和筛选新闻史相关信息检索文献资料的能力,能够辨别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00%


LO8

M

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全球视野,学会进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实践比较研究关注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和问题。

100%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各教学单元预期学习成果与教学内容


单元


理论课时

教学内容

知识点及难点

能力要求

绪论

1

1)为什么要学一点中外新闻史。2)如何进行新闻史的教学活动

1)新闻事业史教学的三重意义:加深对历史和社会的了解,提高传媒素养,认识新闻传播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吸取经验和教训。

2)自学的重要性,学新闻史,自学更重要。

难点:应用型大学理开设论课的必要性。

1)能联系高校教育实际当下“泛媒体”时代的实际,理解现在学习新闻传播史,提高传媒素养尤为重要。

2 认识新闻史教学路径:了解史实抓住重点,兼顾一般;认识新闻业与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互动关系;反观当下,思考、展望未来

第一单元、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缘起

4

1—1古代报纸

1—2晚清中国的报刊(1815—1911年)


1—1—1近代最早报纸诞生在欧洲,资产阶级报刊是主体,无产阶级的党报党刊出现。

1—2—1 外国人在华办报概况,上海的外报后来居上:英文报《北华捷报》——《字林西报》;中文报《上海新报》、《申报》。

1—2—2)“中国报业之父”王韬与《循环日报》;

1—2—3维新派、保皇派、革命党的报刊。难点: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1—2—4)清政府对报刊的控制,《苏报》案。

1—2—5辛亥革命后初期的中国报刊::《大公报》《申报》

1)分析最早的报纸为什么诞生在欧洲。

2)对1911年前国人两次办报高潮形成原因和历史意义作分析。


难点:如何评价近代外国人在华办报,以《北华捷报》为例。

第二单元、1949年之前的中国新闻事业









6

2—1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新闻事业。

2—2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2—3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2—4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2—1—1广播电台的出现、通讯社的发展、私营大报的崛起:《申报》、《京报》,史量才、邵飘萍;

2—1—2北洋军阀对新闻业的控制,“癸丑之灾”。

2—1—3新文化运动与新闻业,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创建,重点:陈独秀、李大钊与《新青年》、《每周评论》,毛泽东与《湘江评论》。2—1—4中共的报刊,蔡和森与《向导》,恽代英、萧楚女与《中国青年》,《劳动周刊》等工人团体的报刊,以及进步团体的报刊。

2—2—1国民政府的一报一台一社,新闻检查制度的建立。

2—2—2瞿秋白与《布尔什维克》等共产党的地下报刊。

2—2—3革命根据地的“红中社”与《红色中华》《红星》等报刊。

2—3—1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业,重点:史量才与《申报》,邹韬奋与《生活周刊》,范长江与《中国的西北角》。

2—3—2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业,重点:新华社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建;《解放日报》的改版。

2—3—3“大后方”的新闻业,重点:《新华日报》

2—3—4沦陷区的新闻业,重点:上海“孤岛”时期的抗日报刊,严宝礼、徐铸成与《文汇报》。

2—4—1国统区:上海成为国民党党报的天下,中共地下报刊与电台,《文汇报》《新民报》等进步报刊,进步新闻界为争取新闻自由的“拒检运动”,

2—4—2各解放区:人民新闻事业大发展,人民广播电台网初具规模。《晋绥日报》,毛泽东谈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基本问题。

2—4—3国民党在新闻领域的统治在大陆的终结。

1)对第三次国人办报高潮(1917—1921)的评估

2)对中共新闻事业的红色内涵的分析。

3)对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意义的认知。

4)对韬奋精神价值的理解。

5)对范长江职业素养的认知。

6)对抗战时期《文汇报》的历史地位的认知。

7综合1949年之前中国不同性质报纸的经营状况从中获得启示。

8)对毛泽东新闻理论要点的认知。

第三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30年间的新闻事业






3

3—1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形成

3—2 1956年的新闻工作改革

3—3从“大跃进”、“反右”到“文革”时期的新闻传播业在曲折中前行

3—1—1人民日报作为中央机关报后的大发展,各大区中共党委机关报的创办。

3—1—2全国报纸整顿和私营报纸的公私合营化。

3—1—3颁布新闻出版法规条例。

3—2—1人民日报的改版与邓拓。

3—2—2新华社制定长远计划。

3—2—3广播新闻确定中央与地方并举方针。

3—3—1党报党刊体系得到丰富。

3—3—2“反右”运动扩大化对新闻业的影响:《文汇报》《光明日报》。

3—3—3“大跃进”时期宣传报道的“假、大、空”。

3—3—4学雷锋等先进人物报道的成功。

3—3—5电视传播业的起步。

3—3—6“文革”十年浩劫,新闻传播事业遭受极大破坏。


1)分析1956年新闻改革的背景及其未能持续的原因及其影响。

2)对邓拓在新闻史上的地位的认知

3)综合对雷锋等先进人物报道的成功经验。

4)梳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广播业转型和电视业创建过程,体会前贤的创业精神。

第四单元、当代中国新闻事业






4

4—1拨乱反正时期的新闻传播业

4—2从经营管理改革到产业化

4—3新闻传播业的大繁荣

4—1—1突破禁区,恢复新闻本位

4—1—2平反冤假错案:“三家村”;恢复报刊:《新民晚报》。

4—1—3理论探索:信息理论与传播学的引进。

4—2—1新闻传媒经营管理改革:企业化。

4—2—2新闻传播业产业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市场化运作、集团化与资本运作。

4—3—1传统媒体的发展:媒体大扩容。

4—3—2传播内容构成的多元化

4—3—3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各种新媒体迅速崛起,新媒体产品不断涌现。


1)充分认识新闻界拨乱反正的伟大意义。

2)新闻界解放思想,进行理论探索对新闻业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的认知。

3)对传播理论要点的认识。

4)梳理新闻传播业的产业化的概况。

5)对为什么新媒体能迅速崛起的理解

第五单元、中国港台地区的新闻事业简史



2

5—1香港地区

5—2台湾地区

5—1—1香港地区是中国新闻传媒业产生较早发展较宽的地区之一。

5—1—2香港地区的抗日报刊、左派报刊

5—1—3胡文虎与香港新闻传媒业,《明报》、《苹果日报》

5—1—4香港的电视传媒与互联网媒体,凤凰卫视的异军突起。

5—2—1台湾的政党新闻传播业。

5—2—2台湾的民营传媒。

5—2—3台湾的“报禁”与“解禁”



1)如果从网上看过香港的电视节目,请谈一些感受

2)如何看待台湾地区的“报禁”及其解除?

第六单元、欧洲的新闻事业简史



3

6—1英国

6—2法国

6—3德国

6—1—1英国革命与办报热潮及政府对报业的控制

6—1—2世界上第一批政党化报纸

6—1—3工业革命与报业独立自主倾向,广告与发行相互促进的经营思想,《泰晤士报》

6—1—4“知识税”废止与面向中下层“廉价报纸”

6—1—5广播电视等等勃兴,BBC

6—1—6进入新世纪的英国新闻传播业

6—2—1法国大革命与报业

6—2—2二战后法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一直领先的杂志业,《巴黎竞赛画报》。

6—2—3法国对报刊发行的立法。

6—3—1马克思、恩格斯的报刊活动

6—3—2纳粹法西斯德国的新闻业

6—3—3二战后、两德统一后的新闻业

附:路透社、法新社、德新社

1)对英国报业发展遇到的障碍的认知。

2)对英国报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的思考。

2)了解英国数字媒体的应用领先欧洲其他国家的概况。

3)认识法国政坛变化对新闻业的影响。

4)对法国杂志业发达原因的思考

5)对马克思的新闻思想的认知

第七单元、美国的新闻事业简史



4

7—1独立战争前后的报业

7—2政党报刊与廉价报

7—3现代报业与早期报团

7—4兴盛至极的杂志业

7—5发达的广播电视业、新媒体

7—6新闻专业主义

7—7美国大众文化

7—1—1独立战争时期的著名报刊活动家,潘恩与《常识》

7—2—1两种类型的廉价报:《太阳报》、《纽约时报》

7—3—1普利策与《世界报》、赫斯特与《纽约新闻报》、奥克斯与高端的《纽约时报》。

7—3—2早期报团

7—4—1 19世纪创办杂志的高潮,《大西洋月刊》、《国家地理杂志》、《时尚》

7—4—2 20世纪的杂志的新高潮,20年代前诞生的《福布斯》、《读者文摘》、《时代》、《纽约客》、《时代》

7—5—1 NBCCBSABC三足鼎立

7—5—2电视新闻报道的巨大影响:总统竞选辩论。 CNN的崛起。

7—5—4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克朗凯特、华莱士

7—5—5报业格局的调整,大报与报团兴替:默多克的“传媒王国”

7—5—6网络媒体:PC机、乔布斯与“苹果”,比尔盖茨与微软,从MS—DOSWindow.

7—6—1客观报道方式与公共服务角色,传播学理论的诞生

7—6—2新闻教育

7—7—1好莱坞、迪士尼

附:美联社、合众国际社

1)美国独立与新闻业发的关系。

2)如何认识美国现实社会中政治、经济利益对专业主义的影响和制约。

3)对引进传播学理论作评价。

4)综合美国的互联网传媒业的发展。

5)分析美国大众文化与传媒的关系

第八单元、苏俄的新闻事业简史



3

8—1沙俄时期

8—2二战前的苏联报刊

8—3卫国战争时期

8—4二战后

8—5国有新闻传媒业的解体

8—1—1报业初创

8—2—1无产阶级报政党报刊:列宁与《火星报》、《前进报》、《无产者报》,《真理报》

8—2—2宣传报道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消息报》、《经济生活报》。

8—3—1大力发展军事报刊:《红星报》、《红海军》、《红色的鹰》

8—4—1新闻传播为重建服务。

8—4—2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与苏联报刊

8—4—3广播电视业

8—5—1媒体体制机制的弊病

8—5—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8—5—3叶利钦与国有新闻传播业的解体

8—5—4向资本主义体制转型后的新闻传播业近况

1)试评价《火星报》对苏维埃俄国的历史贡献

2)分析苏联国有新闻业的解体的原因。

第九单元、日本的新闻事业简史




1

9—1近现代报业

9—2现代广播电视

9—3当代传播业

9—1—1近代日本报刊与明治维新

9—1—2通俗小报

9—1—3现代报刊与报业集团化:《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文艺春秋》,《赤旗》报

9—2—1广播电视:NHK

9—3—1主流大报坚挺

附:共同社


1)试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日本报纸为什么能保持巨大的发行量。



第十单元、中外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趋势



1

10—1新闻传播业数字化新格局

10—2经济全球化与新闻传播业

10—1—1媒体融合,以美国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合并为例

10—1—2新闻教育的变化,以中国为例

10—2—1传播国际化与国际传播秩序问题

10—2—2跨国传媒的本土化



1)选择一个角度思考新闻传播发展的规律。






(二)教学单元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


教学单元

1

2

3

4

5

6

绪论






第一单元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缘起




第二单元1949年之前的中国新闻事业


第三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30年间的新闻事业

第四单元当代中国新闻事业

第五单元中国港台地区的新闻事业简史





第六单元欧洲的新闻事业简史


第七单元美国的新闻事业简史


第八单元苏俄的新闻事业简史





第九单元日本的新闻事业简史






第十单元中外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趋势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

教与学方式

考核方式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小计

绪论

教的方法:讲述,讨论

学的方法:问题导向,解决问题


1



第一单元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缘起

教的方法:讲述,讨论,省思

学的方法:问题导向,解决问题,合作,专题


4



第二单元1949年之前的中国新闻事业

教的方法:讲述,讨论,省思

学的方法:问题导向,解决问题,合作,专题


6



第三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30年间的新闻事业

教的方法:讲述,讨论,省思

学的方法:问题导向,解决问题,合作,专题


3



第四单元当代中国新闻事业

教的方法:讲述,讨论,省思

学的方法:问题导向,解决问题,合作,专题


4



第五单元中国港台地区的新闻事业简史

教的方法:讲述,讨论,省思

学的方法:问题导向,解决问题,合作,专题


2



第六单元欧洲的新闻事业简史

教的方法:讲述,讨论,省思

学的方法:问题导向,解决问题,合作,专题


3



第七单元美国的新闻事业简史

教的方法:讲述,讨论,省思

学的方法:问题导向,解决问题,合作,专题


4



第八单元苏俄的新闻事业简史

教的方法:讲述,讨论,省思

学的方法:问题导向,解决问题,合作,专题


3



第九单元日本的新闻事业简史

教的方法:讲述,讨论,省思

学的方法:问题导向,解决问题,合作,专题


1



第十单元中外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趋势

教的方法:讲述,讨论,省思

学的方法:问题导向,解决问题,合作,专题


1



合计

32



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1.强化价值引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念,强化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2.融入时事热点:结合当前时事热点,使学生认识到新闻事业在国内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开展德育教育:通过讲述新闻工作者先进事迹,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

4.增强国际视野: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新闻传播格局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

五、课程考核

总评构成

占比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合计

1

2

3

4

5

6


1

50%

期终开卷考

20

20

10

20

20

10

100

X1

20%

口头报告

30


10

30

20

10

100

X2

15%

小论文

20



20

30

30

100

X3

15%

调查报告



50


50


100

评价标准细则(选填)

考核项目



考核要求

评价标准

100-90

89-75

74-60

不及格

59-0

1







X1







X2







X3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