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128《视觉文化赏析》教学大纲

发布者:林珊发布时间:2025-09-24浏览次数:10


《视觉文化赏析》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文)视觉文化赏析

(英文)Visual Culture Study

课程代码

2030128

课程学分

2

课程学时

32

理论学时

32

实践学时

0

开课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

适用专业与年级

秘书学、传播学

课程类别与性质

专业基础选修课

考核方式

考查

选用教材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张舒予、ISBN978-7-5651-4893-4、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是否为

马工程教材

先修课程

课程简介

《视觉文化赏析》课程紧扣视觉化时代和媒介文化环境下的“观看”行为特点,阐释视觉文化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媒介传播的特征与影响,从“知识模式”、“理解模式”和“能力模式”三个层面入手,将课程理论教学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帮助学生更新数字媒体观念,培养视觉素养、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为后续专业学习与实践的深入与拓展打好基础。同时,作为一项跨学科和方法论上交叉的领域的探究,视觉文化赏析为我们把某些讨论从一些学科框架下解脱出来提供了可能性。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视觉文化内涵意义与形式表征之间的内在关系,认识视觉传播的特征,了解媒介时空与现实时空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培养深厚的视觉鉴赏修养与媒介文化修养;提高对中华文化传统以及中西文化差异等理解与赏析能力,感受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增强文化自觉意识。

选课建议与学习要求

本课程适合传播学专业一年级及以上学生学习,最好有传播学、新闻学、广告学或艺术赏析等学科基础。

大纲编写人

/修订时间

2025.8

专业负责人

审定时间

2025.9

学院负责人


批准时间

2025.9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课程目标

类型

序号

内容

知识目标

1

能够根据需要进行专业文献检索,掌握视觉文化传播的基本知识和视觉文化赏析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

2

在集体活动中能主动担任自己的角色,与其他成员密切合作,完成对视觉文化赏析与批判,善于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共同完成任务。

3

培养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懂得审美,有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

素养目标

(含课程思政目标)

4

充分了解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文化,爱党爱国,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


(二)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LO1品德修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涵养和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遵守法律法规、传承雷锋精神,践行“感恩、回报、爱心、责任”八字校训,积极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诚信尽责、爱岗敬业。

爱党爱国,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

LO5健康发展:懂得审美、热爱劳动、为人热忱、身心健康、耐挫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懂得审美,有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

LO6协同创新:同群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做集体中的积极成员,善于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善于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利用自己的知识与实践来提出新设想。

在集体活动中能主动担任自己的角色,与其他成员密切合作,善于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共同完成任务。

LO7信息应用: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并能在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工具解决问题。

能够根据需要进行专业文献检索。


(三)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支撑度

课程目标

对指标点的贡献度

LO1


H

4.充分了解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文化,爱党爱国,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

100%

LO5

H

3.培养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懂得审美,有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

100%

LO6

L

2.在集体活动中能主动担任自己的角色,与其他成员密切合作,能苟完成对视觉文化赏析与批判,善于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共同完成任务。

100%

LO7

L

1.能够根据需要进行专业文献检索,掌握视觉文化传播的基本知识和视觉文化赏析的基本方法。

100%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各教学单元预期学习成果与教学内容

导论:视觉文化面面观

知道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考核方式

了解生活中的视觉文化景观,并掌握视觉文化的内涵、类型、变迁、表现形态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 视觉文化:对人类“视觉性活动”的考察与反思

了解东西方文化中“看”行为的历史变迁;解析信息素养、媒介素养、视觉素养的概念;理解信息素养、媒介素养、视觉素养的关系;认识视觉-媒介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第二章“形而上”与“形而下”:符号的结构与功能

理解视觉符号的结构方式与功能机制,了解视觉语言的表征特性;学习与理解语义三角形、能指、所指、外显和内涵的概念;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视觉案例与媒介作品解读的分析。

第三章 唤醒“看”的意识,生活就是学习

了解“观看行为”的三重因素:观看的主体、观看的客体和观看的条件,对“看”行为的发生及其“看”的效果的影响;

理论联系实践,开展“从眼睛到心灵”的视觉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的训练活动。

第四章 知识可视化表征,表达就是奉献

理解信息时代知识表征的概念内涵;了解信息时代知识表征的主要类型,比较不同类型知识表征的特点和优势;了解知识可视化的概念;掌握知识可视化研究的框架内容。

第五章 服饰文化:流动的生命艺术

了解中国历代服饰的特色和代表服饰;比较同一时期中西方服饰的外显异同;能够从某个角度描述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内涵异同;探索服饰文化的符号价值,揭示其外显与内涵。

第六章 中华美食:孕育家国情怀

了解中国传统美食及其特色;剖析中国传统美食形成的原因;认识美食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及价值;理解中国美食体现出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

第七章 中国古建筑:可触可见的历史

了解中国古建筑外形的主要特征与各历史时期建筑外小形风格的演变过程;了解中国古建筑外形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并能够举例说明;从外形上判断中国古今建筑的差别,从继承的角度出出发思考当今“新”建筑的价值所在。

第八章 日用点滴: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追求

了解中国民间手工艺品的表现手法及其造型特点;理解民间手工艺品的符号表达系统;设计创造个性化的民间工艺品,表达个人情感;提高对民间手工艺品的欣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感受能力。

第九章 立象以尽意:书法与绘画的图像释意

把握绘画艺术的概念及独特语言;了解中国历代绘画风格及代表作品;

尝试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形成带有中国画艺术元素的作品;

了解历史中的古汉字和书法工具,书法的形式构成--笔法、墨法、章法,历史中书体的嬗变,不同历史阶段书法的文化风格;

第十章 光影的艺术:摄影与影视的传播之“道”

理解摄影作品的“能指”与“所指”及其相互关系,学会解读摄影作品的方法;提高对摄影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对摄影文化的感受能力;了解影视的视觉元素构成,感悟影视的视觉本质。

第十一章 社交媒体:媒介素养教育的生活载体

了解社交媒体的发展 、内涵与价值; 认识国内外典型的社交媒体及其特征;了解当下社交媒体用户的媒介素养现状,结合相关教学案例,掌握媒介素养培育策略。

第十二章 媒介融合:视觉-媒介信息素养新发展

认识媒介融合育背景下的媒体和信息;评估媒体文本和和信息源; 视频化时代短视频、网络直播的视觉表征及批判

(二)教学单元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


教学单元

1

2

3

4

导论:视觉文化面面观


第一章 视觉文化:对人类“视觉性活动”的考察与反思


第二章“形而上”与“形而下”:符号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章 唤醒“看”的意识,生活就是学习



第四章 知识可视化表征,表达就是奉献



第五章 服饰文化:流动的生命艺术

第六章 中华美食:孕育家国情怀

第七章 中国古建筑:可触可见的历史

第八章 日用点滴: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追求

第九章 立象以尽意:书法与绘画的图像释意

第十章 光影的艺术:摄影与影视的传播之“道”


第十一章 社交媒体:媒介素养教育的生活载体




第十二章 媒介融合:视觉-媒介信息素养新发展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

教与学方式

考核方式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小计

导论:视觉文化面面观

讲授

考查

2

0

2

第一章 视觉文化:对人类“视觉性活动”的考察与反思

讲授、课堂互动

考查

2

0

2

第二章“形而上”与“形而下”:符号的结构与功能

讲授

考查

2

0

2

第三章 唤醒“看”的意识,生活就是学习

讲授、课堂互动

考查

2

0

2

第四章 知识可视化表征,表达就是奉献

讲授、课堂互动

考查

2

0

2

第五章 服饰文化:流动的生命艺术

讲授、小组研讨

考查

4

0

4

第六章 中华美食:孕育家国情怀

讲授、小组研讨

考查

2

0

2

第七章 中国古建筑:可触可见的历史

讲授、小组研讨

考查

4

0

4

第八章 日用点滴: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追求

讲授、小组研讨

考查

2

0

2

第九章 立象以尽意:书法与绘画的图像释意

讲授、小组研讨

考查

4

0

4

第十章 光影的艺术:摄影与影视的传播之“道”

讲授、课堂互动

考查

2

0

2

第十一章 社交媒体:媒介素养教育的生活载体

讲授、课堂互动

考查

2

0

2

第十二章 媒介融合:视觉-媒介信息素养新发展

讲授、课堂互动

考查

2

0

2

合计

32

0

32

(四)课内实验项目与基本要求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目标要求与主要内容

实验

时数

实验

类型

1





2





3





实验类型:①演示型 ②验证型 ③设计型 ④综合型

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1. 引导学生认识到视觉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 引导学生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特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五、课程考核

总评

构成

占比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合计

1

2

3

4

X1

20%

考勤、课堂提问与讨论

20

10

20

50

100

X2

50%

个人项目报告

40


30

30

100

X3

30%

小组项目报告

10

60

20

10

100

评价标准细则(选填)

考核项目



考核要求

评价标准

100-90

89-75

74-60

不及格

59-0

1







X1







X2







X3







X4







X5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