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804《叙事方法与技巧》教学大纲

发布者:林珊发布时间:2025-09-24浏览次数:10


《叙事方法与技巧》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文)叙事方法与技巧

(英文)Narrative methods and techniques

课程代码

2030804

课程学分

2

课程学时

32

理论学时

24

实践学时

8

开课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

适用专业与年级

新闻学大三

课程类别与性质

专业选修课

考核方式

考查

选用教材

《叙事学导论(第二版):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谭君强,9787040402889,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1日第二版

是否为

马工程教材

先修课程

新闻学概论 20301982

课程简介

《叙事方法和技巧》课程旨在提升新闻学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对经典叙事文本的深入阅读和写作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叙事技巧,并为未来从事新闻写作及其他媒介平台的叙事实践奠定坚实基础。课程内容涵盖小说、剧本等经典叙事形式,学生将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叙事结构、角色塑造、情节发展等核心概念。通过剖析这些文本,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叙事学的理论理解,还能学会如何将这些技巧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在此基础上,本课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写作不仅是技能的展示,更是思想的表达。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写作练习,学生将有机会在不同风格和体裁中尝试写作,逐步发展自己的风格。课程还将结合现代多媒介环境,探讨如何将传统叙事技巧应用于新闻报道、纪录片、社交媒体等多样化平台,培养学生在不同媒介中进行叙事的敏感度和灵活性。

选课建议与学习要求

本课程适合新闻、传播系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学习。

大纲编写人

/修订时间

20248

专业负责人

审定时间

20249

学院负责人

批准时间

20249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课程目标

类型

序号

内容

知识目标

1

掌握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分析经典叙事文本

2

理解不同媒介平台中的叙事特性

技能目标

3

运用叙事方法和技巧,进行小说、剧本等多种叙事形式的创作

4

具备应对多样媒介平台的叙事实践能力

素养目标

(含课程思政目标)

5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叙事热情

6

强化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感,讲好中国故事







(二)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LO1品德修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涵养和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遵守法律法规、传承雷锋精神,践行感恩、回报、爱心、责任八字校训,积极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诚信尽责、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热爱所学专业,勤学多练,锤炼技能。熟悉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习实践中自觉遵守职业规范,具备职业道德操守。

LO2专业能力:具有人文科学素养,具备从事新闻传播相关工作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

文稿写作与编辑:掌握各类新闻文体的写作方法,文字通顺、内容充实、有传播价值,能针对不同的媒介进行文稿的写作和编辑。

LO4自主学习:能根据环境需要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主动地通过搜集信息、分析信息、讨论、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能搜集、获取达到目标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实施学习计划、反思学习计划、持续改进,达到学习目标。







(三)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支撑度

课程目标

对指标点的贡献度

LO1

M

4.能运用所学叙事方法完成短篇小说或剧本

60%

6.强化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感,讲好中国故事

40%

LO2

H

1.理掌握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分析经典叙事文本

20%

3.具备应对多样媒介平台的叙事实践能力

30%

5.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叙事热情,并应用于新闻实践中

50%

LO4

M

2.理解不同媒介平台中的叙事特性

100%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各教学单元预期学习成果与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叙事学基础(理论课时:4

1.叙事学基础:介绍叙事学的核心概念及其在小说创作中的应用,强调叙事结构的重要性。

2.经典与后经典叙事学:简要介绍叙事学的发展,从经典到后经典叙事,帮助学生理解叙事风格的演变。

3.叙事风格的多样性:分析在多元媒介背景下不同叙事风格的表现方法与风格差异。

4.实践案例分析:通过经典文本的分析,理解叙事原则在实际创作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介绍叙事结构与风格,多样化的媒介平台。

教学难点:理解叙事学理论的发展。

第二单元 基础叙事结构与框架(理论课时:4

1、故事结构与张力:介绍不同的叙事结构和如何通过张力吸引读者。

2、叙事框架设计:探讨如何设计合适的叙事框架来呈现新闻事件。

3、时间线与跳跃:学习如何运用时间线和跳跃来组织报道,增强叙事效果。

4、角色发展与情感引导:分析角色在报道中的发展和情感引导的技巧。

5、实践项目:学生将设计并完成一个新闻报道项目,应用所学的叙事结构与框架。

教学重点:介绍不同的叙事结构和张力,学习叙事框架设计,探讨角色发展和情感引导技巧。

难点:设计引人入胜的叙事结构时如何保持连贯性,以及如何巧妙地运用时间线和跳跃。

第三单元 多媒体叙事(理论课时:4;实践课时:4

1、图像与视频报道:探讨图像和视频在新闻报道中的叙事作用。

2、数据可视化叙事:介绍如何利用数据可视化来支持新闻报道的叙事。

3、交互式叙事:学习设计交互式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4、社交媒体叙事:分析社交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叙事特点和影响。

5、实践案例分析:通过观摩和分析多种多样的多媒体报道案例,深入理解多媒体叙事的应用。


教学重点:探讨图像和视频的叙事作用,介绍数据可视化叙事,学习交互式叙事设计。

难点:有效运用图像和视频进行叙事,以及设计交互式媒介叙事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单元 高级叙事方法 (理论课时:6;实践课时:2

1、数据驱动叙事:介绍如何利用数据和统计信息支持新闻报道的叙事,包括数据收集、分析和可视化。

2、跨媒体叙事:探讨在不同媒体平台上进行叙事的技巧,包括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并学习如何适应不同平台的叙事要求。

3、虚实结合:讨论如何将虚构元素与非虚构事实融合,以增强叙事效果,同时保持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4、深度报道与调查:学习如何进行深度报道和调查新闻,包括采访技巧、资料收集和分析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5、实践项目:学生将选择一个特定主题或事件,运用本单元学到的高级叙事技术和方法,设计并完成一个深度报道项目。


教学重点:介绍数据驱动叙事,探讨跨媒体叙事技巧,学习深度报道和调查技术。

难点:在不同媒体平台上进行叙事的技巧,以及如何融合虚构元素和非虚构事实。

单元 虚构类作品叙事技巧(理论课时:4;实践课时:2

1、理解虚构与非虚构:探讨虚构类叙事与非虚构类叙事之间的区别,以及虚构元素在新闻中的应用。

2、人物刻画与情节发展:学习虚构类叙事中的人物刻画和情节发展技巧,并探讨如何运用于创作中。

3、情节发展策略:探讨推动情节发展的各种策略和技巧,以确保叙事内容的连贯性和吸引力。

4、叙事氛围营造:分析营造叙事氛围的方法和技巧,使读者/观众更好地沉浸于故事情境之中。

5、虚构类叙事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虚构作品,如小说、电影等,探讨其中的叙事技巧,并思考如何应用到新闻报道中。

教学重点:理解虚构与非虚构的区别和应用,学习人物刻画和情节发展技巧。

难点:如何将虚构方法巧妙运用于新闻报道和故事写作中。

第六单元 新闻叙事的现状与省思(理论课时:2

1、叙事创新与趋势:介绍当前新闻叙事领域的创新趋势和最佳实践。

2、跨界叙事与合作:探讨新闻报道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以及合作报道的优势。

3、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叙事:学习如何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进行新闻叙事。

4、创业与自媒体:分析自媒体在新闻领域的崛起,以及如何进行创业和自我品牌建设。

5、期末项目:学生将运用课程所学知识,设计并完成一个创新的新闻报道项目,并进行展示和评估。


教学重点:介绍新闻叙事领域的创新趋势和最佳实践,学习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叙事技术。

难点:将不同领域的创新融入到新闻报道中,以及自媒体的创业和自我品牌建设。











(二)教学单元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


教学单元

1

2

3

4

5

6

第一单元 叙事学基础






第一单元 基础叙事结构与框架





第三单元 多媒体叙事





第四单元 高级叙事方法




第五单元 虚构类作品叙事技巧





第六单元 新闻叙事的现状与省思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

教与学方式

考核方式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小计

第一单元 叙事学基础

讲授、讨论、案例

课堂互动与展示

4

0

4

第二单元 基础叙事结构与框架

讲授、讨论、实践

分析经典文本的情节与人物

4

2

6

第三单元 多媒体叙事

讲授、讨论、案例

课堂互动与展示

4

0

4

第四单元 高级叙事方法

讲授、讨论、实践

风格模仿练习

6

2

6

第五单元 虚构类作品叙事技巧

讲授、讨论、实践

创作一个虚构类叙事作品

4

4

8

第六单元 新闻叙事的现状与省思

讲授、讨论、案例

课堂互动与展示

2

0

2

合计

24

8

32







(四)课内实验项目与基本要求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目标要求与主要内容

实验

时数

实验

类型

1

讲好新闻故事

课程考核标准基于新闻学学生的创意表达和叙事技巧。期末作业需提交一篇短篇小说或剧本,要求清晰的叙事结构和鲜明的角色塑造。作品应展示敏感性和创新性,评估原创性、语言流畅性和叙事技巧的运用,为未来的新闻写作和多媒介叙事奠定基础。

8

验证型

实验类型:演示型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







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本课程教学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渗透在每一课时的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实践创作,帮助学生学深悟透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遵循新闻舆论工作的规律,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五、课程考核

总评构成

占比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合计

1

2

3

4

5

6


X1

40%

个人作业:叙事分析。分析经典文本的情节与人物。

20

20

30

30



100

X2

30%

个人作业:风格模仿练习。

20

20


30

30


100

X3

30%

小组作业:同伴评审,课堂交流和反馈。

40





60

100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