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报道》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中文)出镜报道 | |||||
(英文)On-camera reporting | ||||||
课程代码 | 2030814 | 课程学分 | 2 | |||
课程学时 | 32 | 理论学时 | 10 | 实践学时 | 22 | |
开课学院 | 新闻传播学院 | 适用专业与年级 | 新闻学大二 | |||
课程类别与性质 | 专业选修课 | 考核方式 | 考查 | |||
选用教材 | 《出镜记者与主持人实务》,9787300325491史文静、李飒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是否为 马工程教材 | 否 | |||
先修课程 | 新闻采访与写作2030213(2),沟通与交流2030230(2) | |||||
课程简介 | 移动传播时代,出镜报道已成为新闻传播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能之一。本课程旨在培养具备新闻专业素养、镜头表现力与现场应变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通过系统教学与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出镜报道的基本理论、技巧与方法,为未来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自媒体等多元领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课程内容涵盖出镜报道的理论基础、现场观察与采访技巧、语言表达与形体训练、镜头前的形象管理以及出镜报道实战演练等多个方面。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模拟真实新闻场景中锻炼出镜能力,提升新闻敏感度和现场反应速度。 | |||||
选课建议与学习要求 | 本课程适合具备较好的普通话语音基础和较强的公众表达意愿的学生学习。 | |||||
大纲编写人 | | 制/修订时间 | 2025.8 | |||
专业负责人 | | 审定时间 | 2025.9 | |||
学院负责人 | | 批准时间 |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课程目标
类型 | 序号 | 内容 |
知识目标 | 1 | 理解出镜报道的定义、类型、样式,了解出镜记者的作用、素质要求与评价标准。 |
2 | 掌握出镜语的创作类型、创作理念及出镜记者非语言表达的类型、特点与原则。 | |
技能目标 | 3 | 学会调动感官提取现场信息,以讲故事的方式传递信息。 |
4 | 掌握记者出镜的调度与拍摄、移动新闻直播的协同合作。 | |
素养目标 (含课程思政目标) | 5 | 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分析报道选题,在出镜报道全流程中体现正确舆论导向。 |
(二)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LO2 专业能力:具有人文科学素养,具备从事新闻传播相关工作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 ②信息辨识与整合分析:能有效地对信息进行性质辨识和价值判断,具有信息选择和整合分析能力。 |
LO3 表达沟通:理解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价值观,能在不同场合用书面或口头形式进行有效沟通。 ②应用书面或口头形式,阐释自己的观点,有效沟通。 |
LO6 协同创新:同群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做集体中的积极成员,善于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善于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利用自己的知识与实践来提出新设想。 ①在集体活动中能主动担任自己的角色,与其他成员密切合作,善于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共同完成任务。 |
(三)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支撑度 | 课程目标 | 对指标点的贡献度 |
LO2 | ② | H | 1理解出镜报道的定义、类型、样式,了解出镜记者的作用、素质要求与评价标准。 | 30% |
3学会调动感官提取现场信息,以讲故事的方式传递信息。 | 70% | |||
LO3 | ② | H | 2掌握出镜语的创作类型、创作理念及出镜记者非语言表达的类型、特点与原则。 | 40% |
5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分析报道选题,在出镜报道全流程中体现正确舆论导向。 | 60% | |||
LO6 | ① | M | 4掌握记者出镜的调度与拍摄、移动新闻直播的协同合作。 | 100% |
(一)各实验项目的基本信息
序号 | 实验项目名称 | 实验类型 | 学时分配 | ||
理论 | 实践 | 小计 | |||
1 | 出镜记者有声语言表达 | ④综合型 | 2 | 4 | 6 |
2 | 现场出镜报道方案设计 | ③设计型 | 2 | 2 | 4 |
3 | 现场出镜与随机采访 | ④综合型 | 4 | 8 | 12 |
4 | AI+出镜报道 | ④综合型 | 2 | 6 | 8 |
实验类型:①演示型 ②验证型 ③设计型 ④综合型 |
(二)各实验项目教学目标、内容与要求
实验1:出镜记者有声语言表达 |
培养学生运用有声语言清晰、准确、生动地传递信息的能力,涵盖吐字发音、镜前状态与即兴口语组织等核心技能。通过案例解析和场景模拟,系统训练学生的镜头前口语表达能力。 |
实验2:出镜报道方案设计 |
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出镜报道流程与创新性表达的设计能力。要求根据某一特定新闻现场设计出镜报道方案,需包含但不限于新闻背景、报道目标、叙事要点、机位设计、关键采访、结尾总结等要素。 |
实验3:现场出镜与随机采访 |
使学生掌握在新闻现场快速组织语言、准确传递信息的方法,并能与摄像、导播等团队协同完成多角度信息呈现。要求在“实验2”的基础上,以出镜、采访、合音等技术手段独立完成一次现场报道。 |
实验4:AI+出镜报道 |
引导学生系统掌握基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出镜报道全流程设计与实现。学生将重点运用AIGC工具完成智能脚本生成、虚拟主播创建、背景场景合成等核心环节,自主构建以出镜报道为呈现形式的新闻或科普项目。 |
(三)各实验项目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
实验项目名称 | 1 | 2 | 3 | 4 | 5 |
出镜记者有声语言表达 | √ | √ |
|
| √ |
出镜报道方案设计 | √ | √ |
| √ |
|
现场出镜与随机采访 | √ | √ | √ | √ | √ |
AI+出镜报道 | √ |
|
| √ |
|
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使学生理解新闻工作的政治属性和社会责任;树立新闻真实性原则,培养“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升深入基层、挖掘真实故事的能力,培养“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感,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通过沉浸式报道训练,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社会民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 |
五、课程考核
总评构成 | 占比 | 考核方式 | 课程目标 | 合计 | ||||
1 | 2 | 3 | 4 | 5 |
| |||
X1 | 20% | 新闻播报随堂考核 | 50 | 10 |
|
| 40 | 100 |
X2 | 10% | 出镜报道方案设计 | 30 | 30 |
| 20 | 20 | 100 |
X3 | 40% | 现场出镜报道视频作业 | 10 | 10 | 30 | 30 | 20 | 100 |
X4 | 30% | AI+出镜报道视频作业 | 10 | 10 | 20 | 20 | 40 | 100 |
评价标准细则(选填)
考核项目 | 课 程 目
| 考核要求 | 评价标准 | |||
优 100-90 | 良 89-75 | 中 74-60 | 不及格 59-0 | |||
X1 | 1 2 5 | 随机抽取一篇新闻稿件,5分钟时间快速通读、划分语意、处理停连重音,按学号顺序上台,面对镜头进行新闻播报。 | 吐字发音规范,镜前表达自如;着装得体,发型整洁,姿态大方;眼神与镜头有交流感;一气呵成,无卡顿、无回读。 | 吐字发音基本规范,镜前表达略为拘束;着装、发型基本符合要求;眼神与镜头交流感稍弱;略有卡顿、回读等现象。 | 吐字发音不够规范,镜前表达很拘束;着装、发型不符合要求;眼神与镜头缺乏交流感;卡顿、回读等现象严重。 | 未完成该考核 |
X2 | 1 2 4 5 | 根据某一特定新闻现场设计出镜报道方案,需包含新闻背景、报道目标、叙事要点、机位设计、关键采访、结尾总结等要素。 | 表述规范、逻辑清晰、要素齐全、考虑周到,可执行度强,整体架构富于创新。 | 表述规范、逻辑较清晰、要素基本齐全,可执行度一般。 | 表述不够规范、逻辑较乱、要素不齐全,可执行度较差。 | 未完成该考核 |
X3 | 1 2 3 4 5 | 在设计出镜报道方案的基础上,以出镜、采访、合音等技术手段独立完成一次现场报道。 | 成片结构完整、逻辑清晰、选题切口小而准;出镜报道吐字清晰、表达准确、状态积极、对象感强,无背诵感;现场采访自如,衔接得当。 | 成片结构完整;出镜报道吐字清晰、表达较准确、基本无背诵感;现场采访自如。 | 成片结构不完整;出镜报道吐字不够清晰、表达不够较准确、背诵感较浓;现场采访不自如。 | 未完成该考核 |
X4 | 1 2 3 4 5 | 使用智能生成技术完成脚本撰写、虚拟人播报或场景构建等核心环节,创作一则结构完整、内容清晰的新闻或科普短片。 | 选题体现社会价值,内容真实严谨,数据来源权威;智能技术服务于叙事主线,与报道主题高度契合;场景构建具有较强代入感。 | 选题体现社会价值,内容真实严谨;智能技术服务于叙事主线;场景构建具有一定的代入感。 | 选题价值较低,内容不够严谨;智能技术与叙事主线契合度低;场景构建缺乏代入感。 | 未完成该考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