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棋力测评》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课程目标
类型 | 序号 | 内容 |
知识目标 | 1 | |
技能目标 | 2 | |
3 | ||
4 | ||
素养目标 (含课程思政目标) | 5 |
(二)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LO2专业能力:具备传播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体系以及跨文化传播能力,熟悉国内外围棋普及的现状、趋势以及传播规律,能够胜任围棋竞技与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品牌宣传、教育咨询、市场推广等工作。 |
LO4自主学习:能根据环境需要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主动地通过搜集信息、分析信息、讨论、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②能搜集、获取达到目标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实施学习计划、反思学习计划、持续改进,达到学习目标。 |
LO7信息应用: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并能在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工具解决问题。 ②能够使用适合的工具来搜集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鉴别、判断与整合。 |
(三)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支撑度 | 课程目标 | 对指标点的贡献度 |
H | 20% | |||
独立完成围棋段位自测试题,至少达到业余1段水准。 | 30% | |||
培养深厚的围棋文化素养,细致严谨的教学态度,以及专业扎实的围棋棋力水平。 | 50% | |||
LO4 | ② | M | 针对围棋棋局某一版块的棋力提升作出分析和建议。 | 100% |
LO7 | ② | M | 通过借助AI教学工具,设计出针对特定水平区间围棋爱好者棋力测试的自测试题。 | 100% |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各教学单元预期学习成果与教学内容
(二)教学单元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
教学单元 | 1 | 2 | 3 | 4 | 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 | 教与学方式 | 考核方式 | 学时分配 | ||
理论 | 实践 | 小计 | |||
第一单元 围棋棋力构成要素、评价的定义,方式,标准 | 理论讲授、小组讨论 | 过程性考查 | 2 | 0 |
|
第二单元 围棋布局定式、死活对杀、手筋棋形、序盘中盘方向选择测评 | 理论讲授、棋力自测、小组讨论 | 过程性考查 | 2 | 4 |
|
第三单元 围棋棋力测评的内容 | 理论讲授、棋力测试分析与设计、小组讨论 | 过程性考查 | 4 | 4 |
|
合计 | 8 | 8 |
|
(四)课内实验项目与基本要求
序号 | 实验项目名称 | 目标要求与主要内容 | 实验 时数 | 实验 类型 |
1 |
|
|
|
|
2 |
|
|
|
|
3 |
|
|
|
|
实验类型:①演示型 ②验证型 ③设计型 ④综合型 |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深厚的围棋文化素养,细致严谨的教学态度,以及专业扎实的围棋棋力水平。掌握科学系统的围棋学习和测评方法,对了解、评定某个体或群体的围棋水平大有裨益。因此,针对于围棋爱好者的教学模式和测评方法变得尤为重要。本课程致力于引导学生提升专业围棋教学与测评能力,通过围棋棋力测评案例,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来提出新设想,热爱所学专业,勤学多练,锤炼技能。 |
总评构成 | 占比 | 考核方式 | 课程目标 | 合计 | ||||
1 | 2 | 3 | 4 | 5 |
| |||
X1 | 50% | 棋力测评设计 |
|
|
| 80 | 20 | 100 |
X2 | 30% | 专项水平提升报告 |
|
| 80 |
| 20 | 100 |
X3 | 20% | 传统围棋棋力测试 | 20 | 70 |
|
| 10 | 100 |
评价标准细则(选填)
考核项目 | 课 程 目
| 考核要求 | 评价标准 | |||
优 100-90 | 良 89-75 | 中 74-60 | 不及格 59-0 | |||
1 |
|
|
|
|
| |
X1 |
|
|
|
|
|
|
X2 |
|
|
|
|
|
|
X3 |
|
|
|
|
|
|
X4 |
|
|
|
|
|
|
X5 |
|
|
|
|
|
|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