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230《沟通与交流》教学大纲

发布者:林珊发布时间:2025-09-22浏览次数:10


《沟通与交流》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文)沟通与交流

(英文)COMMUNICATION

课程代码

2030230

课程学分

2

课程学时

32

理论学时

16

实践学时

16

开课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

适用专业与年级

秘书学、新闻学、传播学等专业一、二年级

课程类别与性质

专业基础(学院平台课)

考核方式

考查

选用教材

《人际沟通与交流》(第三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李颖娟、丁旭主编,2022.1

是否为

马工程教材

先修课程

课程简介

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的交际广度和频率度不断加大,人际沟通能力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手段,社交的礼仪形象能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素养、学识、风度和魅力。《沟通与交流》即是一门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礼仪基础的课程,旨在能过本课程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技巧和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以适应未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并为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交礼仪的进一步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课堂讲授、音像教学、情景演示等形式进行,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选课建议与学习要求

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建议本科一、二年级学习。

大纲编写人

(签名)

/修订时间

20241

专业负责人

(签名)

审定时间

20241

学院负责人

(签名)

批准时间

20241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

类型

序号

内容

知识目标

1

掌握人际交往与沟通艺术的基本知识,明确价值观对个人行为及人际关系的影响;

2

掌握人际交往与有效沟通的方法的特点、功能和成功交往/沟通的基本原则;

技能目标

3

掌握有效沟通中倾听、提问、表达及非语言沟通等技巧;

4

有效运用沟通理论和技巧,分析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纷繁复杂的

沟通问题;

素养目标

(含课程思政目标)

5

引导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乐于接收新观念、新事物,培养愿意与人合作的情感和能力。

6

全面提高学生的职场人际沟通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性。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LO1品德修养: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涵养和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遵守法律法规、传承雷锋精神,践行“感恩、回报、爱心、责任”八字校训,积极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诚信尽责、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热爱所学专业,勤学多练,锤炼技能。熟悉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习实践中自觉遵守职业规范,具备职业道德操守。

LO3表达沟通:

理解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价值观,能在不同场合用书面或口头形式进行有效沟通。

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分析他人需求。

应用书面或口头形式,阐释自己的观点,有效沟通。

(三)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支撑度

课程目标

对指标点的贡献度

L01

M

引导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乐于接收新观念、新事物,培养愿意与人合作的情感和能力。

40%

全面提高学生的职场人际沟通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性。

60%

LO3

H

掌握人际交往与沟通艺术的基本知识,明确价值观对个人行为及人际关系的影响;

50%

掌握有效沟通中倾听、提问、表达及非语言沟通等技巧;

50%


L03

H

掌握人际交往与有效沟通的方法的特点、功能和成功交往/沟通的基本原则;

50%

有效运用沟通理论和技巧,分析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纷繁复杂的沟通问题;

50%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各教学单元预期学习成果与教学内容

(一)沟通概述

1.教学内容:

1)沟通的一般原理

2)沟通的过程

2.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沟通的一般原理、沟通的过程等内容。

2)掌握沟通的过程,了解沟通的一般原理。

3.重点:了解并掌握沟通的一般原理

难点:

1)掌握沟通的过程

2)情景模拟与沟通训练


(二) 语言沟通

1.教学内容

1)语言沟通的原则和表达

2) 语言沟通的艺术

2.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理解语言沟通的重要方式、基本原则。

2)掌握言沟通技巧和提高声音质量的方法。

3)情景模拟与语言沟通沟通训练 ,使学生在语言沟通能力方面有较大提高。

3.重点与难点

1)语言沟通的技巧。

2) 情景模拟与沟通训练,使学生在语言沟通方面有较大提高。


(三) 非语言沟通

1.教学内容

1)非语言沟通的类型。

2)正确运用非语言沟通。

3) 情景模拟与沟通训练,使学生掌握非语言沟通技巧。

2.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能掌握非语言沟通的类型,正确运用非语言沟通。

2) 进行实践训练,使学生在非语言沟通方面有较大提高。

3.重点与难点

1)非语言沟通的使用技巧。

2)情景模拟与沟通训练,使学生在非语言沟通方面有较大提高。

(四) 日常的沟通与倾听技巧

1.教学内容

1)日常沟通的技巧。

2)有效倾听的技巧。

3)情景模拟与沟通训练,使学生掌握日常沟通与倾听的技巧。

2.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日常沟通中常用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学会有效倾听的技巧。 进行这些言语艺术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在日常口头表达能力方面有较大提高。

3.重点与难点

1)日常沟通中常用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2)情景模拟与沟通训练,使学生在日常的沟通与倾听方面有较大提高。


(五) 职场沟通

1.教学内容

1) 与上下级的沟通、同事、客户沟通的技巧。

2) 职场沟通的意义和技巧。

3)职场沟通主要禁忌及注意事项。

2.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职场沟通的意义,掌握与上下级的沟通、同事、客户沟通的技巧。

2) 了解职场沟通主要禁忌及注意事项,并进行实践训练,使学生在职场沟通方面有较大提高。

3. 重点与难点

1)情景模拟与沟通训练,使学生的职场沟通能力有所提高。


(六) 交友沟通技巧

1.教学内容

1)交友的基本原则。

2)交友沟通的技巧与忌讳

3) 情景模拟与沟通训练,提高学生的交友沟通的能力。

2.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能了解交友的基本原则,掌握交友沟通的技巧与忌讳。

2)进行实践训练,使学生在交友时,沟通能力方面有较大提高。

3.重点难点

情景模拟与沟通训练,使学生在交友时,沟通能力方面有较大提高。


(七) 跨文化沟通

1.教学内容

1)跨文化沟通概述。

2) 影响跨文化沟通的障碍。

3)有效地解决跨文化沟通的障碍。

4)一些国家和区域的文化特点

2.基本要求

1)了解跨文化沟通概述,以及影响跨文化沟通的障碍;

2) 熟悉一些国家和区域的文化特点,有效地解决跨文化沟通的障碍。

3.重点难点

情景模拟与沟通训练,能有效地解决跨文化沟通的障碍。


(八)现代沟通方式

1.教学内容

1)现代沟通的形式。

2) 网络沟通的技巧。

3)现代沟通应用实例

2.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能了解现代沟通的形式,掌握现代沟通手段的应用技巧。

(二)教学单元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


教学单元

1

2

3

4

5

6

第一单元 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概述






第二单元 语言沟通




第三单元 非语言沟通





第四单元日常的沟通与倾听技巧





第五单元 职场沟通



第六单元 交友沟通技巧




第七单元 跨文化沟通




第八单元 现代沟通方式





演讲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

教与学方式

考核方式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小计

第一单元 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概述

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过程性考查

1

1

2

第二单元 语言沟通

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

过程性考查

3

3

6

第三单元 非语言沟通

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

过程性考查

1

1

2

第四单元 日常的沟通与倾听技巧

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过程性考查

1

1

2

第五单元 职场沟通

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

过程性考查

2

2

4

第六单元 交友沟通技巧

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

过程性考查

2

2

4

第七单元 跨文化沟通

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

过程性考查

2

2

4

第八单元 现代沟通方式

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过程性考查

2

2

4

演讲

任务驱动

综合性考核

2

2

4

合计

16

16

32

(四)课内实验项目与基本要求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目标要求与主要内容

实验

时数

实验

类型

1

有效的口头表达

用简短的时间、丰富的内容、最好的效果(可借用不同的沟通渠道),向全班同学作一次精彩的“自我介绍”。 收集无效沟通视频进行分享,考核学生的口语组织和表达能力。

8

2

演讲

按给出的主题或自选的主题准备材料,进行演讲

8

实验类型:①演示型 ②验证型 ③设计型 ④综合型

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通过对沟通与交流课程的精心设计和各教学环节的落实,挖掘本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力图实现“价值观引导”、“知识传授”和“沟通能力培养”的无缝衔接。

1. 在人际沟通中,具备厚德仁爱、正直善良的个人品德,常怀敬人心、自信心、真诚心和同理心,养成平等、诚信、友善的沟通心态。

2. 培养学生谦虚随和、理解宽容、热情诚恳地与人沟通地意愿和能力;

3. 培养学生有效运用沟通理论和技巧,分析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纷繁复杂的沟通问题;

五、课程考核

总评构成

占比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合计

1

2

3

4

5

6


X1

30%

课堂表现

10

10

20

20

20

20

100

X2

30%

无效沟通视频分析分享

20

30

30

20



100

X3

40%

演讲比赛



40

40

10

10

100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