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应用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 课程名称 | (中文)人工智能应用 | |||||
| (英文)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
| 课程代码 | 2030772 | 课程学分 | 4 | |||
| 课程学时 | 64 | 理论学时 | 32 | 实践学时 | 32 | |
| 开课学院 | 新闻传播学院 | 适用专业与年级 | 广告学专业大三 | |||
| 课程类别与性质 | 专业选修课 | 考核方式 | 考查 | |||
| 选用教材 | 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程显毅等、9787111660835、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 版次:2020.8/1 | 是否为 马工程教材 | 否 | |||
| 先修课程 | 广告学概论、新媒体技术与应用 | |||||
| 课程简介 |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传统的文科教学虽然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但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也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通过学习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学生可以更好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文科问题,参与到文化传承和社会伦理的讨论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这将为文科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将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 |||||
| 选课建议与学习要求 | 本课程建议广告学专业大学三年级的学生选修。本可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能够理解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作用和价值。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专业学习和应用过程,提升学生在专业应用方面的多元化创新能力。 | |||||
| 大纲编写人 |
| 制/修订时间 | 2024年1月 | |||
| 专业负责人 | (签名) | 审定时间 |
| |||
| 学院负责人 | (签名) | 批准时间 |
| |||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课程目标
| 类型 | 序号 | 内容 |
| 知识目标 | 1 | 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并能在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工具解决问题。熟练使用计算机,掌握常用办公软件。能够使用人工智能的基本软件。 |
| 2 | 了解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相关领域的应用案例,以国际化视野,把握人工智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 |
| 技能目标 | 3 | 能够参与小组协同项目,积极参与项目制作,在了解行业前沿知识技术的基础上,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创新。 |
| 4 | 理解其他国家历史文化,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的手段,进行项目规划和制作。 | |
| 素养目标 (含课程思政目标) | 5 | 爱岗敬业,热爱所学专业,勤学多练,锤炼技能。熟悉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习实践中自觉遵守职业规范,具备职业道德操守。 |
(二)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 LO1品德修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涵养和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遵守法律法规、传承雷锋精神,践行“感恩、回报、爱心、责任”八字校训,积极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诚信尽责、爱岗敬业。 ⑤爱岗敬业,热爱所学专业,勤学多练,锤炼技能。熟悉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习实践中自觉遵守职业规范,具备职业道德操守。 |
| LO6协同创新:同群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做集体中的积极成员,善于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善于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利用自己的知识与实践来提出新设想。 ④了解行业前沿知识技术。 |
| L07信息应用: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并能在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工具解决问题。 ③熟练使用计算机,掌握常用办公软件。 |
| LO8国际视野:具有基本的外语表达沟通能力与跨文化理解能力,有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意识。 ②理解其他国家历史文化,有跨文化交流能力。 |
(三)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支撑度 | 课程目标 | 对指标点的贡献度 |
| L01 | ⑤ | H | 爱岗敬业,热爱所学专业,勤学多练,锤炼技能。熟悉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习实践中自觉遵守职业规范,具备职业道德操守。 | 100% |
| LO6 | ④ | H | 了解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相关领域的应用案例,以国际化视野,把握人工智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 40% |
| 能够参与小组协同项目,积极参与项目制作,在了解行业前沿知识技术的基础上,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创新。 | 60% | |||
| L07 | ③ | M | 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并能在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工具解决问题。熟练使用计算机,掌握常用办公软件。能够使用人工智能的基本软件。 | 100% |
| L08 | ① | L | 理解其他国家历史文化,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的手段,进行项目规划和制作。 | 100% |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各教学单元预期学习成果与教学内容
| 教学内容: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介绍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如自动驾驶、语音识别等。 教学重点: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一些技术词语的理解 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 了解人工智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了解到人工智能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对人工智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二单元:人工智能与文化传承 教学内容:人工智能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应用及案例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何有效地应用人工智能传承保护传统文化。 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 了解人工智能在文化保护方面的作用,理解人工智能应用在文化领域的核心价值。 第三单元:人工智能与社会伦理 教学内容: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伦理问题。讨论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以及如何在文科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伦理思考。 教学重点: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 教学难点:引发学生对伦理问题的思考。 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 了解人工智能有可能引发或已经引发的伦理问题,掌握如何就一些现有的问题进行思考,并辩证看待可能发生的问题。 第四单元:人工智能与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思维的支持。在这一部分讨论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难点:创新思维培养 教学重点:创新思维在人工智能技术中的应用 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单元: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学融合应用 教学内容: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融合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媒体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影视传媒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与新闻采编的融合与创新。 教学重点: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学各个领域的融合应用实例 教学难点: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创新 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和新闻传播领域的交叉应用案例,理解跨学科应用的价值和方法,掌握分析相关案例的方法。 第六单元:人工智能与广告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工智能在广告领域的应用 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了解人工智能对广告产业发展的影响,理解和掌握其在广告领域应用的方法,并能分析其应用的实例。 |
教学单元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 课程目标
教学单元 | 1 | 2 | 3 | 4 | 5 |
| 第一单元:人工智能概述 | √ |
|
|
| √ |
| 第二单元:人工智能与文化传承 | √ | √ |
|
| √ |
| 第三单元:人工智能与社会伦理 | √ | √ |
|
| √ |
| 第四单元:人工智能与创新思维 | √ |
| √ | √ | √ |
| 第五单元: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学融合应用 |
|
| √ | √ | √ |
| 第六单元:人工智能与广告 |
|
| √ | √ | √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 教学单元 | 教与学方式 | 考核方式 | 学时分配 | ||
| 理论 | 实践 | 小计 | |||
| 第一单元:人工智能概述 | 讲授、讨论 | 课堂提问、小组作业 | 4 | 4 | 8 |
| 第二单元:人工智能与文化传承 | 讲授、案例 | 课堂提问、小组讨论 | 6 | 6 | 12 |
| 第三单元:人工智能与社会伦理 | 讲授、讨论 | 课堂提问、小论文 | 4 | 4 | 8 |
| 第四单元:人工智能与创新思维 | 讲授、讨论 | 课堂提问、课堂练习 | 6 | 6 | 12 |
| 第五单元: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学融合应用 | 讲授、案例 | 课堂提问、小组讨论 | 6 | 6 | 12 |
| 第六单元:人工智能与广告 | 讲授、案例 | 课堂提问、小组作业 | 6 | 6 | 12 |
| 合计 | 32 | 32 | 64 | ||
(四)课内实验项目与基本要求
| 序号 | 实验项目名称 | 目标要求与主要内容 | 实验 时数 | 实验 类型 |
| 1 | 无 |
|
|
|
| 2 |
|
|
|
|
| 3 |
|
|
|
|
| 实验类型:①演示型 ②验证型 ③设计型 ④综合型 | ||||
| 第一单元:人工智能概述 这一部分主要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让学生打开思路和眼界。同时重视科技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单元:人工智能与文化传承 文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的文化遗产。将人工智能与文科进行结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的了解文化的全貌。例如,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可以对艺术品进行自动化的鉴定和分类,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对文化文献进行自动化的翻译和解读。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存和传承文化。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些技术,参与到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为保护和传承人类的文化做出贡献。 第三单元:人工智能与社会伦理 帮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的深刻影响。例如,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工作岗位?人工智能是否会对隐私和安全带来威胁?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讨论这些问题,培养自己的伦理意识和思考能力。 第四单元:人工智能与创新思维 通过学习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学生可以更好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文科问题,参与人工智能创新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思维。既帮助学生加强本学科的自豪感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扩大眼界,去看到其他学科的价值,帮助学生更辩证地看待问题。 第五单元: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学融合应用 以不同的案例和角度讲述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例如: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给传统新闻采编模式带来了极大冲击,也为新闻采编工作改革提供了全新活力。人工智能能够以受众喜好为中心、以大众兴趣为重点、以受众需求为宗旨,进行有针对性的精准推送,推动新闻业不断发展。帮助媒体从事者更高效地进行新闻创作、编辑和传播。人工智能技术在影视媒体以及影视领域的应用,为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在影视传媒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这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专业环境和媒体发展情况,从而为学生做好心理准备,为之后的从业和学习提供背景支持。 第六单元:人工智能与广告 以本专业作为切入点,以实例,如: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广告主们准确地找到他们目标受众的位置和时间。帮助学生对本学科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危机感的同时,打开思路,为本学科生命力的延续而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对学科发展的积极性。 |
| 总评构成 | 占比 | 考核方式 | 课程目标 | 合计 | ||||
| 1 | 2 | 3 | 4 | 5 |
| |||
| X1 | 40% | 小组项目报告 | 10 | 20 | 30 | 10 | 30 | 100 |
| X2 | 30% | 课堂练习 | 30 | 30 |
| 20 | 20 | 100 |
| X3 | 30% | 个人小论文 |
| 30 | 30 | 30 | 10 | 100 |
评价标准细则(选填)
| 考核项目 | 课 程 目
| 考核要求 | 评价标准 | |||
| 优 100-90 | 良 89-75 | 中 74-60 | 不及格 59-0 | |||
| 1 |
|
|
|
|
| |
| X1 |
|
|
|
|
|
|
| X2 |
|
|
|
|
|
|
| X3 |
|
|
|
|
|
|
| X4 |
|
|
|
|
|
|
| X5 |
|
|
|
|
|
|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