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中文)海派文化概说 | |||||
(英文)An overview of Shanghai culture | ||||||
课程代码 | 2030459 | 课程学分 | 2 | |||
课程学时 | 32 | 理论学时 | 16 | 实践学时 | 16 | |
开课学院 | 新闻传播学院 | 适用专业与年级 | 网络与新媒体 大三 | |||
课程类别与性质 | 专业选修课 | 考核方式 | 考查 | |||
选用教材 | 《上海极简史》,葛剑雄,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ISBN 9787208155527 | 是否为 马工程教材 | 否 | |||
先修课程 | 《艺术概论》、《艺术鉴赏》等 | |||||
课程简介 | 海派文化渊源流畅,异彩纷呈,是为人们深入了解上海的一把钥匙。作为现在上海学习、以后要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建桥学子,能够在课堂上与上海本土文化进行一次亲密接触,不啻于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与感悟,同时更能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更直观有效地了解上海、融入上海,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与本地人有效沟通的一技之长。本课程将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上海文化特色、文化现象、文化历史,自上而下地体会海派文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其解决今后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可能会面临的文化差异、文化认同及社交问题。
| |||||
选课建议与学习要求 | 本课程适合新闻传播学院各年级学生学习。 | |||||
大纲编写人 | 辛勤 | 制/修订时间 | 2024.08.31 | |||
专业负责人 | (签名) | 审定时间 |
| |||
学院负责人 | (签名) | 批准时间 |
|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课程目标
类型 | 序号 | 内容 |
知识目标 | 1 | 理解海派文化的基本概念 |
2 | 熟悉文化类别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
3 | 了解上海历史文化演进的基本分野 | |
4 | 将上海历史文化的变迁融入“新四史”的认知维度 | |
5 | 初步掌握“田野调查”与“文献综述”的撰写方法 | |
技能目标 | 6 | 历史文本数据获取与整理:学生将对“文化典型”“文化溯源”初步处理能力。 |
7 | 对历史案例的分析与使用:对上海历史文化演进进行案例分析。 | |
8 | 新媒体内容制作技能:能根据所学的上海史实进行内容创作。 | |
9 | 新媒体内容创作优化1:优化作品的形式表现力,导入艺术性的审美元素 | |
10 | 新媒体内容创作优化2:融入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属性,达成较好的传播效果。 | |
素养目标 (含课程思政目标) | 11 | 奉献社会,富有爱心,懂得感恩,自觉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具有服务社会的意愿和行动,积极把所学的上海史实融入“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案例教学中去。 |
(二)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LO1品德修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涵养和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遵守法律法规、传承雷锋精神,以上海城市文化精神为指针,践行“感恩、回报、爱心、责任”八字校训,积极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诚信尽责、爱岗敬业。
|
LO2专业能力:全面人文素养:对影视、音乐艺术具有较高水准的鉴赏力与创作力,从而提高(有关上海城市发展史实的)新媒体内容的质量和品位。 |
(三)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支撑度 | 课程目标 | 对指标点的贡献度 |
LO1 | ① |
M | 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涵养和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遵守法律法规、传承雷锋精神,以上海城市文化精神为指针,践行“感恩、回报、爱心、责任”八字校训,积极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诚信尽责、爱岗敬业。
| 100% |
LO2 | ① | H | ①跨平台内容的整合与分析能力:对影视、音乐艺术具有较高水准的鉴赏力,从而提高(有关上海城市发展史实的)新媒体内容的质量和品位。 | 100% |
(一)各教学单元预期学习成果与教学内容
|
(二)教学单元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
教学单元 | LO1 | LO1 |
|
|
|
|
绪 言及海派文化基础导论 | M |
|
|
|
|
|
上海世情源流综述 |
| M |
|
|
|
|
海派文化概说核心申论 |
| H |
|
|
|
|
上海民俗流变及田野调查 |
| H |
|
|
|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 | 教与学方式 | 考核方式 | 学时分配 | ||
理论 | 实践 | 小计 | |||
绪 言及海派文化基础导论 | 案例教学 | X1 | 4 | 4 | 8 |
上海世情源流综述 | 案例教学 | X1 | 4 | 4 | 8 |
海派文化概说核心申论 | 实景教学 | X2 | 4 | 4 | 8 |
上海民俗流变及田野调查 | 案例教学、学术文档讲解(部分实景教学) | X3 | 4 | 4 | 8 |
合计 | 16 | 16 | 32 |
(四)课内实验项目与基本要求
序号 | 实验项目名称 | 目标要求与主要内容 | 实验 时数 | 实验 类型 |
1 | (影片观摩) |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悠久丰富、具有地域特色的上海历史、文化等基本概况。 | 4 | ④ |
2 | (文化遗存参观及案例分析) | 认识上海文化在辉煌灿烂的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独特魅力和迷人风采,增强学生了解上海、热爱上海、建设上海的热情。 | 4 | ④ |
3 | (专业学术文档讲评) | 通过专业学术文献讲评,使学生初步具有进行学术性文档创写的科研能力 | 4 | ④ |
实验类型:①演示型 ②验证型 ③设计型 ④综合型 |
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 海派文化概说课程旨在通过深入探讨上海独特的地域文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课程将结合思政教育,引导学生理解海派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其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二、思政元素融入 1. 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讲述海派文化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引导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海派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引导学生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3. 创新精神培养:鼓励学生在学习海派文化的过程中,发扬创新精神,勇于探索和实践,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贡献智慧和力量。 4. 团队合作与社会实践: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海派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 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就海派文化的不同方面进行深入讲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海派文化现象和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其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海派文化相关的博物馆、艺术馆和历史遗址,增强其对海派文化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4. 互动研讨: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其主动思考和交流。 四、课程评估 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两次过程性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参与度等。 2. X3论文: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海派文化某一领域的研究论文,考察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以上课程设计,海派文化概说课程思政将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
五、课程考核
总评构成 | 占比 | 考核方式 | 课程目标 | 合计 | |||||
|
|
|
|
|
|
| |||
X1 | 30 | 进程性作业1——政论历史纪录片“外滩”观后感 |
|
|
|
|
|
| 30 |
X2 | 30 | 进程型作业2——乡土文化调研作业/上海历史文化景观田野调查报告 |
|
|
|
|
|
| 30 |
X3 | 40 | 进程型作业3——关于上海文化的学理性论文一篇(3000字) |
|
|
|
|
|
| 40 |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