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459《海派文化概说》教学大纲

发布者:林珊发布时间:2025-09-22浏览次数:10


《海派文化概说》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文)海派文化概说

(英文)An overview of Shanghai culture

课程代码

2030459

课程学分

2

课程学时

32

理论学时

16

实践学时

16

开课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

适用专业与年级

网络与新媒体 大三

课程类别与性质

专业选修

考核方式

考查

选用教材

《上海极简史》,葛剑雄,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ISBN 9787208155527

是否为

马工程教材

先修课程

《艺术概论》、《艺术鉴赏》等

课程简介

海派文化渊源流畅,异彩纷呈,是为人们深入了解上海的一把钥匙。作为现在上海学习、以后要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建桥学子,能够在课堂上与上海本土文化进行一次亲密接触,不啻于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与感悟,同时更能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更直观有效地了解上海、融入上海,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与本地人有效沟通的一技之长。本课程将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上海文化特色、文化现象、文化历史,自上而下地体会海派文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其解决今后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可能会面临的文化差异、文化认同及社交问题。

选课建议与学习要求

本课程适合新闻传播学院各年级学生学习。

大纲编写人

辛勤

/修订时间

2024.08.31

专业负责人

(签名)

审定时间


学院负责人

(签名)

批准时间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课程目标

类型

序号

内容

知识目标

1

理解海派文化的基本概念

2

熟悉文化类别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

了解上海历史文化演进的基本分野

4

将上海历史文化的变迁融入“新四史”的认知维度

5

初步掌握“田野调查”与“文献综述”的撰写方法

技能目标

6

历史文本数据获取与整理:学生将对“文化典型”“文化溯源”初步处理能力

7

对历史案例的分析使用:对上海历史文化演进进行案例分析

8

新媒体内容制作技能:能根据所学的上海史实进行内容创作

9

新媒体内容创作优化1优化作品的形式表现力,导入艺术性的审美元素

10

新媒体内容创作优化2融入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属性,达成较好的传播效果

素养目标

(含课程思政目标)

11

奉献社会,富有爱心,懂得感恩,自觉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具有服务社会的意愿和行动,积极把所学的上海史实融入“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案例教学中去。

(二)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LO1品德修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涵养和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遵守法律法规、传承雷锋精神,以上海城市文化精神为指针,践行“感恩、回报、爱心、责任”八字校训,积极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诚信尽责、爱岗敬业。

LO2专业能力:全面人文素养:对影视、音乐艺术具有较高水准的鉴赏力与创作力,从而提高有关上海城市发展史实的)新媒体内容的质量和品位。









(三)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支撑度

课程目标

对指标点的贡献度

LO1


M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涵养和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遵守法律法规、传承雷锋精神,以上海城市文化精神为指针,践行“感恩、回报、爱心、责任”八字校训,积极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诚信尽责、爱岗敬业。


100%

LO2

H

跨平台内容的整合与分析能力:对影视、音乐艺术具有较高水准的鉴赏力,从而提高有关上海城市发展史实的)新媒体内容的质量和品位。

100%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各教学单元预期学习成果与教学内容

单 元

项目(可转化为校
内模拟情景)

子项目

工作任务(每个任
2课时每周次)
合计
15 个教学周及一个机动导学周
含上课地点和内

能力要求

知识要求

项目质
量标准

1

大致掌握上海海派文化的发展脉络与历史渊源,同时初步具有进行学术性文档创写的科研能力

绪 言及海派文化基础导论

1-1 本课要求及知识点概述


1-1-1 对具体事物/件的叙述能力

1-1-1完善的文化“知觉”

前期初感

1-2-1 对连续性学术研究的执行力

1-2上海文化主题之一“墙”的导入

1-3-1 对上海文化的初步印象

1-4-1对上海“海纳百川”文化精神的初步认同

2

上海世情源流综述

2-1上海人文沿革溯源

2-1-1 海派文化导入


基于葛剑雄所著教材之第一二讲,并辅之以大型纪录片“外滩”的解读


授课效果反应至作业1

2-2 上海的来历(历史遗迹篇)


2-3 上海滩”与上海文化氛围概述

2-3-1 对文化源流的巩固与提炼

3

海派文化概说核心申论

3-1 文化交融谈 导入文化主题之“界”

3-1-1 以租界兴亡佐证上海历史变迁


文化思维统一于外部物象,主要申论教材“四五六七八”讲之内容

本部分为全课核心内容,授课效果反映到作业3。视授课效果导入上海方言单元,。具体内容参考参考教材新版自学上海话》,但授课效果反馈不佳亦可从略其中繁难之部分。

3-2 细说从头 深入解析文化主题之二“

3-3 苏州河与上海精神世界臧否,导入文化主题之

3-3-1 领悟上海文化“细致而公平”的内涵精髓

文化思维统一于内部语体意涵的能力 “第八第九”讲

4

上海方言语法与句法(草论)

4-1 句法练习(2单元)

4-1-1以句法(上海方言本身语法现象并不稳定 )

基本的语言学规范

5

上海民俗流变及田野调查

5-1 /2参观“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或专题馆“上海电信历史博物馆”并进一步解析文化主题之三“河”

5-1-1 互动讲评 以感性认识丰富理性见解


反映至作业2田野调查”综合打分具体到各完成个体

5-3 田野调查撰写讲授与辅导

5-4田野调查撰写与展示






(二)教学单元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


教学单元

LO1

LO1





绪 言及海派文化基础导论

M






上海世情源流综述


M





海派文化概说核心申论


H





上海民俗流变及田野调查


H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

教与学方式

考核方式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小计

绪 言及海派文化基础导论

案例教学

X1

4

4

8

上海世情源流综述

案例教学

X1

4

4

8

海派文化概说核心申论

实景教学

X2

4

4

8

上海民俗流变及田野调查

案例教学、学术文档讲解(部分实景教学)

X3

4

4

8

合计

16

16

32

(四)课内实验项目与基本要求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目标要求与主要内容

实验

时数

实验

类型

1

影片观摩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悠久丰富、具有地域特色的上海历史、文化等基本概况。

4

2

文化遗存参观及案例分析

识上海文化在辉煌灿烂的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独特魅力和迷人风采增强学生了解上海、热爱上海、建设上海的热情。

4

3

专业学术文档讲评

通过专业学术文献讲评,使学生初步具有进行学术性文档创写的科研能力

4

实验类型:①演示型 ②验证型 ③设计型 ④综合型

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

海派文化概说课程旨在通过深入探讨上海独特的地域文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课程将结合思政教育,引导学生理解海派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其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思政元素融入

1. 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讲述海派文化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引导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海派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引导学生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3. 创新精神培养:鼓励学生在学习海派文化的过程中,发扬创新精神,勇于探索和实践,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贡献智慧和力量。

4. 团队合作与社会实践: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海派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就海派文化的不同方面进行深入讲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海派文化现象和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其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海派文化相关的博物馆、艺术馆和历史遗址,增强其对海派文化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4. 互动研讨: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其主动思考和交流。

、课程评估

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两次过程性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参与度等。

2. X3论文: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海派文化某一领域的研究论文,考察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以上课程设计,海派文化概说课程思政将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五、课程考核

总评构成

占比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合计








X1

30

进程性作业1——政论历史纪录片“外滩”观后感







30

X2

30

进程型作业2——乡土文化调研作业/上海历史文化景观田野调查报告







30

X3

40

进程型作业3——关于上海文化的学理性论文一篇(3000







40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