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课程教学大纲(理论课)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中文)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 |||||
(英文)Introduction of Internet and new media | ||||||
课程代码 | 2030475 | 课程学分 | 2 | |||
课程学时 | 32 | 理论学时 | 32 | 实践学时 | 0 | |
开课学院 | 新闻传播学院 | 适用专业与年级 | 网络与新媒体,大一 | |||
课程类别与性质 | 系级必修课 | 考核方式 | 考试 | |||
选用教材 | 《新媒体概论》,尹章池,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版 | 是否为 马工程教材 | 否 | |||
先修课程 | 无 | |||||
课程简介 |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是一门以网络与新媒体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的新闻传播学学科,该课程对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特点、产生背景、社会影响、产业发展、媒介融合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地探讨。本课程是面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网络与新媒体的相关理论知识;了解网络与新媒体的特征、类型、用户情况;深入认识互联网、微博、微信、APP、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电子商务等网络与新媒体形式并理解网络与新媒体产业及其盈利模式。 | |||||
选课建议与学习要求 | 本课程适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一年级学生学习。 | |||||
大纲编写人 |
| 制/修订时间 | 2025.9.13 | |||
专业负责人 | (签名) | 审定时间 |
| |||
学院负责人 | (签名) | 批准时间 |
|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课程目标
类型 | 序号 | 内容 |
知识目标 | 1 | 掌握网络与新媒体的核心概念、本质特征及产生的技术与社会背景,理解网络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 |
2 | 掌握主流网络与新媒体形式(互联网、微博、微信、APP、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电子商务等)的运作机制、类型划分及行业发展现状;理解网络与新媒体产业的盈利模式、产业链结构及媒介融合的核心逻辑。 | |
技能目标 | 3 | 具备识别不同网络与新媒体平台特性的能力,能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平台的用户特征、内容传播规律及运营策略;初步具备撰写新媒体案例分析报告的能力。 |
4 | 能运用网络与新媒体相关理论,对新媒体行业热点事件、传播现象进行理性分析与判断,提出初步的问题解决方案;具备基础的新媒体信息检索与数据整理能力。 | |
素养目标 (含课程思政目标) | 5 | 树立正确的新媒体价值观,认识到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培养负责任的信息传播态度,自觉抵制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
6 | 增强国家意识与文化自信,理解新媒体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与创新思维,为投身新媒体行业奠定职业素养基础。 |
(二)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品德修养: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增强网络道德意识,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在新媒体实践中坚守诚信尽责、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③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抵制网络空间中的不良思潮与负面信息。 |
2.专业能力:①掌握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具备网络与新媒体领域的专业知识储备;②能运用专业理论分析新媒体传播现象、用户行为及产业动态,具备初步的专业问题解决能力;③了解新媒体行业的职业规范与发展趋势,具备适应行业需求的基础专业技能。 |
3.表达沟通与创新:①能清晰、准确地用书面或口头形式阐述新媒体相关观点与案例分析结果,尊重他人意见,有效开展团队协作;②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能结合新媒体特性提出差异化的传播或运营思路;③能主动关注行业前沿动态,持续学习新的新媒体技术与理论,适应行业快速迭代需求
|
(三)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支撑度 | 课程目标 | 对指标点的贡献度 |
品德修养 | ①拥护党的领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高 | 5. 树立正确的新媒体价值观,培养负责任的信息传播态度;6. 增强国家意识与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00% |
②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坚守职业操守 | 高 | 5. 自觉抵制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维护良好网络环境;6. 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 | 85% | |
③维护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 | 高 | 6. 增强国家意识,抵制网络不良思潮与负面信息 | 95% | |
LO2 专业能力 | ①掌握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与新媒体专业知识 | 高 | 1. 掌握网络与新媒体核心概念、特征及与传统媒体差异;2. 掌握主流新媒体形式运作机制及产业盈利模式 | 100% |
②具备专业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 高 | 3. 能结合案例分析新媒体平台特性与传播规律;4. 能运用理论分析行业热点,提出问题解决方案 | 90% | |
③了解行业规范与发展趋势,具备基础技能 | 高 | 2. 理解新媒体产业发展现状与媒介融合逻辑;3. 具备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信息检索与数据整理能力 | 80% |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教学单元 | 课程思政融入点 | 教学策略 |
第一单元 新媒体的起源与发展 | 新媒体发展中的家国情怀与技术自信,新媒体人的社会责任 | 1. 理论讲解 “新媒体技术发展历程” 时,融入 “中国 5G 技术、AI 技术对新媒体的推动”,对比中外新媒体技术差距,增强学生技术自信与民族自豪感;2. 结合 “字节跳动 AI 推荐算法助力主流价值观传播”“人民网新媒体平台传递国家政策” 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新媒体在国家文化传播、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树立 “以新媒体服务社会” 的责任意识 |
第二单元 网络媒体 | 网络媒体的信息真实性与文化安全,平台的责任担当 | 1. 讲解 “搜索引擎、门户网站” 时,融入 “抵制网络虚假信息”“防范境外不良文化渗透” 内容,结合 “百度搜索优化正能量信息排序” 案例,强调网络媒体维护文化安全的责任;2. 组织讨论 “网络媒体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信息真实性”,以 “某门户网站因传播不实信息被处罚” 为反例,引导学生未来从事网络媒体相关工作时坚守诚信底线 |
第三单元 移动媒体 | 移动媒体的便民服务与社会公平,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 1. 分析 “学习强国 APP 移动化学习”“政务服务小程序便民办事” 案例,展示移动媒体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政务效率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利用新媒体服务民生的意识;2. 结合《个人信息保护法》,讲解 “手机 APP 过度收集用户信息” 案例,引导学生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同时树立 “未来开发移动应用时尊重用户隐私” 的职业伦理 |
第四单元 社交媒体 | 社交媒体的公共参与理性与文化传承,抵制网络乱象 | 1. 以 “微博 #清朗行动# 整治网络暴力”“微信公众号传播传统文化故事” 为例,讲解社交媒体在规范网络环境、传承优秀文化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理性参与公共议题讨论;2. 组织小组研讨 “如何利用社交媒体传播家乡文化”,鼓励学生挖掘地方特色文化,通过社交媒体讲好家乡故事,增强文化认同感 |
第五单元 新媒体传播 | 新媒体传播的舆论引导与社会责任,法治思维培养 | 1. 解读 “新媒体舆论‘时度效’引导原则” 时,融入 “主流媒体在重大事件中及时发声引导舆论” 案例(如疫情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权威发布),强调新媒体传播的社会责任;2. 结合 “某自媒体因散布谣言被依法处理” 案例,讲解《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实信息传播 |
第六单元 新媒体创意 | 新媒体创意的正向价值观传递与原创精神,文化自信 | 1. 分析 “央视春晚新媒体创意节目(如 AI 虚拟人表演)”“故宫文创新媒体创意宣传” 案例,强调创意需融入正向价值观,避免低俗化、娱乐化倾向;2. 开展 “新媒体创意设计” 小任务,要求学生围绕 “红色文化”“传统文化” 主题设计创意方案(如短视频脚本、公众号推文框架),培养原创精神与文化传播意识 |
第七单元 新媒体制作 | 新媒体制作的工匠精神与版权保护,职业操守 | 1. 讲解 “数字影视剪辑、动画制作” 时,以 “《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精良制作” 为例,传递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在制作新媒体内容时注重品质;2. 结合 “某 UP 主因盗用他人视频素材被追责” 案例,讲解新媒体版权相关法律知识,强调尊重原创、保护版权,树立 “未来从事制作工作时坚守版权底线” 的职业意识 |
第八单元 新媒体产业 | 新媒体产业的创新发展与国家战略,行业担当 | 1. 讲解 “新媒体产业链、商业模式” 时,融入 “中国新媒体企业出海(如 TikTok、ReelShort)传播中国文化”“新媒体产业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产业与国家战略的结合,增强行业使命感;2. 分析 “新媒体产业绿色发展(如抵制低俗内容、规范直播带货)” 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未来如何为新媒体产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树立 “产业发展与社会责任并重” 的理念 |
第九单元 新媒体版权 | 新媒体版权的法治意识与原创保护,诚信品格 | 1. 解读《著作权法》中关于新媒体版权的条款,结合 “武汉 AI 图片维权案”“影视公司打击盗版短视频” 案例,强调版权保护对鼓励原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2. 组织 “版权保护” 主题分享,让学生讲述身边的版权侵权案例,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尊重原创内容,同时树立 “未来创作中保护自己与他人版权” 的意识 |
第十单元 课程总结与分组 Pre 展示 | 职业理想与行业使命,爱岗敬业精神 | 1. 结合各组 Pre 展示内容(如 “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社交媒体文化传播”),点评学生对新媒体行业价值的认知,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规划与行业发展、社会需求结合;2. 分享 “新媒体行业优秀从业者(如正能量 KOL、主流媒体编辑)坚守岗位、服务社会” 的案例,传递爱岗敬业精神,鼓励学生未来在新媒体领域践行初心使命 |
教学单元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 教学单元 | 1. 掌握核心概念、特征及与传统媒体差异 | 2. 掌握主流新媒体形式运作机制及产业盈利模式 | 3. 能分析平台特性与传播规律,撰写案例报告 | 4. 能分析行业热点,提出解决方案,具备信息检索能力 | 5. 树立正确价值观,抵制不良内容 | 6. 增强国家意识与创新思维,培养职业素养 |
第一单元 新媒体的起源与发展 | √ | √ | | | | |
第二单元 网络媒体 | √ | √ | √ | | √ | |
第三单元 移动媒体 | √ | √ | √ | √ | √ | |
第四单元 社交媒体 | √ | √ | √ | √ | √ | √ |
第五单元 新媒体传播 | √ | √ | √ | √ | √ | √ |
第六单元 新媒体创意 | | √ | √ | √ | √ | √ |
第七单元 新媒体制作 | √ | | √ | √ | √ | √ |
第八单元 新媒体产业 | √ | √ | √ | √ | √ | √ |
第九单元 新媒体版权 | √ | √ | | | | √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 | 教与学方式 | 考核方式 | 学时分配 | ||
理论 | 实践 | 小计 | |||
第一章 新媒体的起源与发展 | 1. 启发式导入(展示抖音、微信截图提问);2. 案例教学(字节跳动 AI 推荐案例);3. AI 实操(用 ChatGPT 搜发展时间线);4. 课堂讨论(新媒体对生活正负影响) | 1. 课堂提问(起源背景、发展阶段);2. 课后作业(1000 字细分领域分析报告 + 500 字趋势预测短文) | 2 | 0 | 2 |
第二章 网络媒体 | 1. 案例教学(新浪网、百度搜索案例);2. 小组讨论(网络媒体运营问题);3. AI 实操(生成类型对比表) | 1. 小组讨论发言;2. 课后作业(300 字数据报告 + 300 字 AI 影响短文) | 2 | 0 | 2 |
第三章 移动媒体 | 1. 案例教学(微信、抖音、车载电视案例);2. 数据展示(AI 生成用户行为简表);3. 课堂讨论(内容同质化解决思路) | 1. 课堂提问(移动媒体形态特点);2. 课后作业(300 字用户数据分析 + 200 字避同质化短文) | 2 | 0 | 2 |
第四章 社交媒体 | 1. 理论讲解(三层架构、UGC/PGC 模式);2. 案例对比(微信 vs 微博、抖音 vs 虎牙);3. AI 实操(生成发展时间线);4. 小组研讨(短视频同质化破解) | 1. 小组研讨报告;2. 课后作业(1500 字平台分析 / 趋势预测报告) | 4 | 0 | 4 |
第五章 新媒体传播 | 1. 案例教学(舆情事件、短视频新闻案例);2. 政策解读(《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3. AI 实操(百度 AI 识别谣言风险);4. 课堂讨论(AI 辅助谣言治理) | 1. 课堂实操评分;2. 课后作业(1200 字传播案例分析 / 谣言治理方案) | 4 | 0 | 4 |
第六章 新媒体创意 | 1. 案例教学(UGC 纪录片、H5 案例);2. AI 实操(生成创意方案框架、设计表情包);3. 小组任务(知识类 APP 运营方案) | 1. 小组任务成果;2. 课后作业(1200 字创意方案 / 运营设计) | 4 | 0 | 4 |
第七章 新媒体制作 | 1. 工具演示(GoldWave、Photoshop、剪映);2. AI 实操(AI 配音、修图、自动剪视频);3. 案例分析(《哪吒之魔童降世》制作) | 1. 实操作业评分(3 分钟短视频 + 说明);2. 分析作业(800 字 AI 制作技术报告) | 4 | 0 | 4 |
第八章 新媒体产业 | 1. 理论讲解(产业链、经济特征);2. 案例分析(天下秀 Web3.0、分众传媒案例);3. AI 实操(生成政策对比表);4. 小组讨论(AI 解决原创不足) | 1. 小组讨论报告;2. 课后作业(1200 字产业分析 / 政策研究报告) | 4 | 0 | 4 |
第九章 新媒体版权 | 1. 案例教学(《奋斗》侵权案、AI 图片维权案);2. 技术演示(区块链存证实操);3. 政策解读(《著作权法》);4. 小组研讨(AI 文案维权方案) | 1. 小组研讨成果;2. 课后作业(1500 字跨境案例分析 / 版权保护方案) | 4 | 0 | 4 |
第十章 课程总结与 Pre 展示 | 1. 框架梳理(知识思维导图);2. 分组展示(章节 / 综合专题);3. 教师点评与职业分享 | 1. Pre 展示评分(知识准确性 / 案例 / 逻辑 / 协作);2. 课后作业(个人短文 + 团队 PPT) | 2 | 0 | 2 |
合计 | 32 | 0 | 32 |
(四)课内实验项目与基本要求(不适用)
序号 | 实验项目名称 | 目标要求与主要内容 | 实验 时数 | 实验 类型 |
1 |
|
|
|
|
2 |
|
|
|
|
3 |
|
|
|
|
实验类型:①演示型 ②验证型 ③设计型 ④综合型 |
1.价值观塑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在新媒体实践中坚守诚信、责任、公正的价值准则。 2.国家与文化认同: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与文化自信,理解新媒体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非遗技艺、传统节日)、红色文化(如革命历史故事)、国家发展成就(如科技突破、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维护国家形象与民族尊严的意识。 3.道德与法治素养: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与法治意识,了解《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自觉抵制网络谣言、网络暴力、低俗内容,养成守法用网、文明上网的习惯,树立负责任的信息传播者形象。 4.职业素养培育: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团队协作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认识到新媒体行业的公共属性,树立 “内容为王、价值导向” 的职业理念,未来能为构建健康、有序、积极的网络空间贡献力量。 |
总评构成 | 占比 | 考核方式 | 课程目标 | 合计 | |||||
1 | 2 | 3 | 4 | 5 |
|
| |||
1 | 50% | 考试 | 50 | 30 | 15 |
| 5 |
| 100 |
X1 | 10% | 平时成绩 | 30 | 20 | 30 | 10 | 10 |
| 100 |
X2 | 20% | 个人项目报告 | 40 | 30 | 20 | 5 | 5 |
| 100 |
X3 | 20% | 小组Pre | 40 | 30 | 20 | 5 | 5 |
| 100 |
评价标准细则(选填)
考核项目 | 课 程 目
| 考核要求 | 评价标准 | |||
优 100-90 | 良 89-75 | 中 74-60 | 不及格 59-0 | |||
1 期末考试 | 1-6 | 1. 掌握网络与新媒体核心概念、特征、主流形式及产业盈利模式;2. 能运用理论分析案例,提出合理观点;3. 遵守考试纪律,答题规范。 | 1. 概念掌握准确,案例分析逻辑清晰,能结合理论提出深度观点;2. 答题完整、规范,无错别字与逻辑错误;3. 完全遵守考试纪律。 | 1. 概念掌握较准确,案例分析有逻辑,能结合理论提出基本观点;2. 答题较完整,偶有轻微逻辑瑕疵;3. 遵守考试纪律。 | 1. 概念掌握存在少量错误,案例分析逻辑较松散,理论运用不恰当;2. 答题不完整,存在明显逻辑错误;3. 无严重违纪行为。 | 1. 概念掌握混乱,案例分析无逻辑,无法运用理论;2. 答题空白或大部分错误;3. 存在作弊等严重违纪行为。 |
X1 平时成绩 | 1-6 | 1. 按时出勤,不迟到、早退、缺勤;2.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提问,主动表达观点;3. 按时提交课后小作业,内容符合要求。 | 1. 全勤,无迟到早退;2. 课堂积极发言,观点有深度,带动讨论氛围;3. 作业按时提交,质量高,完全符合要求。 | 1. 缺勤≤1 次,无迟到早退;2. 课堂有发言,观点合理;3. 作业按时提交,质量较好,基本符合要求。 | 1. 缺勤 2-3 次,或有 2 次以内迟到早退;2. 课堂偶尔发言,观点较浅显;3. 作业延迟≤1 次,质量一般,存在少量不符合要求之处。 | 1. 缺勤≥4 次,或迟到早退≥3 次;2. 课堂无发言;3. 作业延迟≥2 次,或质量差,严重不符合要求。 |
X2 案例分析报告 | 1-5 | 1. 报告结构完整(含案例背景、分析维度、结论建议);2. 逻辑清晰,能运用课程理论分析案例;3. 结论合理,有参考价值;4. 无抄袭,格式规范。 | 1. 结构完整,逻辑严谨,理论运用准确且深入;2. 结论有独到见解,参考价值高;3. 无抄袭,格式完全规范。 | 1. 结构完整,逻辑较清晰,理论运用基本准确;2. 结论合理,有一定参考价值;3. 无抄袭,格式基本规范。 | 1. 结构基本完整,逻辑较松散,理论运用存在少量错误;2. 结论较浅显,参考价值有限;3. 无明显抄袭,格式存在少量不规范之处。 | 1. 结构残缺,逻辑混乱,无法运用理论;2. 结论错误或无结论;3. 存在抄袭,格式严重不规范。 |
X3 小组项目报告 | 2-6 | 1. 运营方案创新性强,贴合目标平台与用户需求;2. 方案可行性高,实施步骤清晰;3. 团队协作良好,分工明确;4. 课堂汇报表达流畅,回答问题准确。 | 1. 方案创新性突出,完全贴合平台与用户需求;2. 可行性高,步骤详细清晰;3. 团队协作高效,分工明确;4. 汇报流畅,回答问题准确深入。 | 1. 方案有一定创新性,基本贴合平台与用户需求;2. 可行性较高,步骤较清晰;3. 团队协作良好,分工较明确;4. 汇报较流畅,回答问题基本准确。 | 1. 方案创新性不足,与平台或用户需求有偏差;2. 可行性一般,步骤较模糊;3. 团队协作一般,分工存在少量不合理之处;4. 汇报较卡顿,回答问题存在少量错误。 | 1. 方案无创新性,与平台或用户需求严重不符;2. 无可行性,步骤混乱;3. 团队协作差,分工不明确;4. 汇报卡顿严重,无法回答问题。 |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本课程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大一核心必修课,是后续专业课程(如《新媒体写作》《新媒体运营》《数字营销》)的基础,建议学生认真掌握核心理论与方法,为后续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新媒体行业迭代速度快,课程教学中会结合最新行业动态(如新型平台、技术或政策)补充案例或调整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实用性;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行业报告(如艾瑞咨询、QuestMobile)、主流媒体报道(如 36 氪、虎嗅网)主动关注行业变化。 课程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平时成绩、案例分析报告、小组项目报告均会及时反馈评分结果与改进建议,学生可根据反馈调整学习重点,提升学习效果。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将通过课后答疑、额外辅导等方式提供帮助;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推荐阅读行业前沿书籍(如《网络传播概论》)或参与新媒体实践项目(如校园新媒体运营),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