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712《新媒体与社会》教学大纲

发布者:林珊发布时间:2025-09-22浏览次数:10


《新媒体与社会》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文)新媒体与社会

(英文)New media and Society

课程代码

2030712

课程学分

2

课程学时

32

理论学时

16

实践学时

16

开课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

适用专业与年级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大四

课程类别与性质

选修课

考核方式

考核

选用教材

《媒介·社会:技术、产业、内容与用户(第六版)》,作者:大卫·克罗托、威廉·霍因斯;译者: 黄典林、 刘晨宇,20241/1版,ISBN:9787301344392

是否为

马工程教材

先修课程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课程简介

新媒体是社会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社会是媒体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通过新媒体去了解社会的种种情况,新媒体解决了社会上知识传播的区域性,让更多的人知道社会各处的信息。新媒介是因为社会的存在才产生的,根据社会的需要才不断的发展,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新媒体的发展。

《新媒体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将新媒体与社会学所关注的社会秩序、冲突、身份、制度、分层、社区和权力的问题联系起来的课程,一来将媒介置于社会结构及权力运作中来考量,二来将新媒介作为中介变量,来关注经由新媒介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的全新领域。

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大四学生,认识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学会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传播过程,研究新媒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规律,并能理解媒介在国际政治、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中的作用,关注新媒体与环境的正反关系。

选课建议与学习要求

本课程需要对传播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因此建议面向大三、大四传播、新闻、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学生。

大纲编写人

/修订时间

20245

专业负责人

审定时间

20246

学院负责人

(签名)

批准时间

20246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课程目标

类型

序号

内容

知识目标

1

认识到新媒体与社会在哪些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以及互相建构的

2

理解新媒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关键问题及其结构策略

3

掌握新媒体与社会的主要理论及案例解析

技能目标

4

使用新媒体与社会的相关理论分析一个社会现象的传播

5

利用新媒体与社会的理论工具应用在日常的传播实践中

素养目标

(含课程思政目标)

6

热爱我国悠久历史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

(二)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LO1品德修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涵养和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遵守法律法规、传承雷锋精神,践行“感恩、回报、爱心、责任”八字校训,积极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诚信尽责、爱岗敬业。

爱党爱国,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

LO2专业能力:具有人文科学素养,具备从事某项工作或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

具有专业所需的人文科学素养。

新媒体内容生产所必备的,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的职业素养

LO7信息应用: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并能在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工具解决问题。

能够根据需要进行专业文献检索。

LO8国际视野:具有基本的外语表达沟通能力与跨文化理解能力,有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意识。

具备外语表达沟通能力,达到本专业的要求。

理解其他国家历史文化,有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支撑度

课程目标

对指标点的贡献度

LO1

M

6.热爱我国悠久历史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

100%

LO2

H


1.认识到新媒体与社会在哪些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以及互相建构的

100%

2.理解新媒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关键问题及其结构策略

H

3.掌握新媒体与社会的主要理论及案例解析

100%

LO7

M

4.使用新媒体与社会的相关理论分析一个社会现象的传播

60%

LO8

M

5.利用新媒体与社会的理论工具应用在日常的传播实践中

40%

H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各教学单元预期学习成果与教学内容

单元一:媒介与社会的基础知识

理解《新媒介与社会》是一门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

掌握媒介与社会理论的应用场景与应用对象

了解媒介化社会的基本概念

掌握社会化媒体及相邻学科与媒介社会学的交叉应用

教学难点:掌握媒介化社会的基本情况。


单元二:新媒体与舆论

掌握舆论的概念、特征

了解影响公共舆论/舆论的因素

掌握《舆论》的核心要点(拟态环境、刻板印象)

掌握新媒体舆论成为社会舆论的主体的相关概念及意义

了解新媒体舆论的特点及功能

教学难点:新媒体舆论成为社会舆论的主体


单元三:新媒体与性别

熟悉目前的性别平等发展状况

基本阐述社会性别/性别话语理论

理解中国当代的性别传播话语

能够批判地看待新媒体环境中的社会性别状况

教学难点:理解性别的媒介建构以及有意识地改变新媒体话题中的性别偏见


单元四:新媒体与文化产业

了解新媒体对传统核心文化产业有哪些冲击

掌握新媒体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陈述我国新形势下文化产业的转型特点


单元五:新媒体与社会结构

1能陈述新媒体语境下社会结构和阶层的变化

了解新媒体建构并再造了哪些新的社会图景

学会辨析社会发展中的阶层分化与新媒体的控制权和使用权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判断新媒体权力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单元六:新媒体与社会交往

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媒介与社会交往的关系

掌握新媒体对社会交往模式产生了哪些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新媒体对社会交往模式产生了哪些影响


单元七:新媒体与谣言偏见

掌握谣言的发展简史

学会区分“谣言”“假新闻"与“新媒体假事件"

明确界定谣言的范畴、学会主动辨析谣言

理解新媒体条件下网络谣言产生的机制和特点

了解新媒体谣言传播与消解模式

学会使用理论分析新媒体偏见案例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判断“谣言”“偏见”与“真相”的关系与界限,学会如何克服带来的影响。


单元八:新媒体与社会的知识总结

理解媒介与社会理论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过程

掌握新媒体与社会理论的主要应用场景

应用新媒体与社会理论在日常案例中

教学难点:了解新媒体与社会知识的应用场景,并在案例中去理解这些知识如何作为一种经验去影响更多其他经验。

(二)教学单元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


教学单元

1

2

3

4

5

6

单元一:媒介与社会的基础知识




单元二:新媒体与舆论

单元三:新媒体与性别



单元四:新媒体与文化产业



单元五:新媒体与社会结构



单元六:新媒体与社会交往



单元七:新媒体与谣言偏见



单元八:新媒体与社会的知识总结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

教与学方式

考核方式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小计

单元一:媒介与社会的基础知识

资料阅读+启发式+案例分析+课堂互动

考查

2

2

4

单元二:新媒体与舆论

资料阅读+启发式+案例分析+课堂互动

考查

2

2

4

单元三:新媒体与性别

资料阅读+启发式+案例分析+课堂互动

考查

2

2

4

单元四:新媒体与文化产业

资料阅读+启发式+案例分析+课堂互动

考查

2

2

4

单元五:新媒体与社会结构

资料阅读+启发式+案例分析+课堂互动

考查

2

2

4

单元六:新媒体与社会交往

资料阅读+启发式+案例分析+课堂互动

考查

2

2

4

单元七:新媒体与谣言偏见

资料阅读+启发式+案例分析+课堂互动

考查

2

2

4

单元八:新媒体与社会的知识总结

理论应用+课堂互动

考查

2

2

4

合计

16

16

32

(四)课内实验项目与基本要求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目标要求与主要内容

实验

时数

实验

类型

1





2





3





实验类型:①演示型 ②验证型 ③设计型 ④综合型

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讨论法:围绕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新媒体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在媒体工作中传递正能量;




五、课程考核

总评构成

占比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合计

1

2

3

4

5

6

7


X1

20%

平时成绩


15

50

15


10

10

100

X2

35%

小组报告

10

35

35

15

5



100

X3

45%

期末论文

20

20

50

10




100

评价标准细则(选填)

考核项目



考核要求

评价标准

100-90

89-75

74-60

不及格

59-0

1







X1







X2







X3







X4







X5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