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课程教学大纲(理论课)
一、课程基本信息
| 课程名称 | (中文)跨文化传播 | |||||
| (英文)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s | ||||||
| 课程代码 | 2030178 | 课程学分 | 2 | |||
| 课程学时 | 32 | 理论学时 | 36 | 实践学时 | 2 | |
| 开课学院 | 新闻传播学院 | 适用专业与年级 | 时尚传播系大四 | |||
| 课程类别与性质 | 专业选修 | 考核方式 | 考查 | |||
| 选用教材 | 《跨文化传播》 | 是否为 马工程教材 | - | |||
| 先修课程 | 无 | |||||
| 课程简介 | 《跨文化传播》是传播学系专业一门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将就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介绍并作对比分析,旨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传播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传播能力。 本教程授课内容主要涉及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传播的话题,将以具体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以及文化差异产生的根源,进而使学生学会识别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语言、想法、态度、以及价值观等中蕴含的文化寓意,了解在跨文化传播中应遵循的原则,以期实现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 |||||
| 选课建议与学习要求 | 了解中国文化、中外文学,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对中西方文化感兴趣的同学。需要学生阅读文化方面的文章,经常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 | |||||
| 大纲编写人 |
| 制/修订时间 | 2025.9 | |||
| 专业负责人 |
| 审定时间 | 2025.9 | |||
| 学院负责人 |
| 批准时间 | 2025.9 | |||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课程目标
| 类型 | 序号 | 内容 |
| 知识目标 | 1 |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
| 2 | 了解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和要求。 | |
| 技能目标 | 3 |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传播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沟通能力。 |
| 4 | 使学生学会识别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想法、态度、价值观中蕴含的文化寓意。学会识别在跨文化交际中哪些文化差异会造成交际的障碍。理解“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含义。 | |
| 素养目标 (含课程思政目标) | 5 | 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涵养和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遵守法律法规。 |
| 6 | 在跨文化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 |
(二)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 LO1品德修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涵养和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遵守法律法规、传承雷锋精神,践行“感恩、回报、爱心、责任”八字校训,积极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诚信尽责、爱岗敬业。 ①爱党爱国,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 ②遵纪守法,增强法律意识,培养法律思维,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校纪校规。 |
| LO3表达沟通:理解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价值观,能在不同场合用书面或口头形式进行有效沟通。 ①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分析他人需求。 ②应用书面或口头形式,阐释自己的观点,有效沟通。
|
| LO8国际视野:具有基本的外语表达沟通能力与跨文化理解能力,有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意识。 ①具备外语表达沟通能力,达到本专业的要求。 ②理解其他国家历史文化,有跨文化交流能力。 |
(三)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支撑度 | 课程目标 | 对指标点的贡献度 |
| L01 | 1 | H |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涵养和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遵守法律法规、传承雷锋精神,践行“感恩、回报、爱心、责任”八字校训,积极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诚信尽责、爱岗敬业。 | 50% |
| 在跨文化交际中讲好中国故事 | 50% | |||
| L03 | 1、2 | H | 理解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价值观,能在不同场合用书面或口头形式进行有效沟通。 | 100% |
| L08 | 2 | H | 了解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和要求。 | 70% |
|
| 3 | M |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 30% |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各教学单元预期学习成果与教学内容
文化与跨文化的含义,了解文化内涵的差异。
文化的特点以及不同地区的文化符号。
第二章: 交际与跨文化传播
第三章:跨文化传播之言语交际
第四章:跨文化传播之非言语交际
第五章:文化的多样性
第六章:跨文化冲突与适应
第七章: 中西方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
|
(二)教学单元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 课程目标 教学单元 | 1 | 2 | 3 | 4 | 5 | 6 |
| 1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 教学单元 | 教与学方式 | 考核方式 | 学时分配 | ||
| 理论 | 实践 | 小计 | |||
| 1 | 讲解、讨论 |
| 4 | 2 | 4 |
| 2 | 讲解、讨论 | 案例 | 2 |
| 2 |
| 3 | 讲解、讨论 | 案例 | 2 | 2 | 4 |
| 4 | 讲解、讨论 | 案例 | 2 | 2 | 4 |
| 5 | 讲解、讨论 | 报告 | 6 | 2 | 8 |
| 6 | 讲解、讨论 | 报告 | 2 |
| 2 |
| 7 | 讲解、讨论 | 报告 | 6 |
| 6 |
| 合计 | 24 | 8 | 32 | ||
(四)课内实验项目与基本要求
| 序号 | 实验项目名称 | 目标要求与主要内容 | 实验 时数 | 实验 类型 |
| 1 | 《中国时尚传播·出海篇》集体手册共创项目 | 学生在AI的辅助下进行双语文章的创作,并结合课上学习的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等跨文化传播理论作为知识基础,了解对比不同国家并做案例分析,讲好中国故事,紧跟时尚传播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 2 | 演示 |
| 实验类型:①演示型 ②验证型 ③设计型 ④综合型 | ||||
| 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对文化的影响,让学生在了解中西方不同的前提下,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本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做一位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课程融入中国品牌,中国创意,中国产品,充分以中国案例讲述创造性思维,并鼓励学生通过AI辅助的双语生成创意内容手册,传播中国创意案例。
|
| 总评构成 | 占比 | 考核方式 | 课程目标 | 合计 | |||||
| 1 | 2 | 3 | 4 | 5 | 6 |
| |||
| X1 | 50 | 翻转课堂 |
| 20 | 20 | 20 | 20 | 20 | 100 |
| X2 | 30 | 案例编辑 | 20 |
| 20 | 20 | 10 | 30 | 100 |
| X3 | 20 | 文化维度 | 25 | 25 | 25 | 25 |
|
| 100 |
评价标准细则(选填)
| 考核项目 | 课 程 目
| 考核要求 | 评价标准 | |||
| 优 100-90 | 良 89-75 | 中 74-60 | 不及格 59-0 | |||
| X1 |
|
|
|
|
|
|
| X2 |
|
|
|
|
|
|
| X3 |
|
|
|
|
|
|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