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学概论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中文)传播学概论 | |||||
(英文)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 ||||||
课程代码 | 2030302 | 课程学分 | 2 | |||
课程学时 | 32 | 理论学时 | 32 | 实践学时 | 0 | |
开课学院 | 新闻传播学院 | 适用专业与年级 | 传播学、新闻学、新媒体、时尚传播、秘书学、广告学 一年级或二年级 | |||
课程类别与性质 | 专业基础必修课 | 考核方式 | 1+X | |||
选用教材 | 《传播学原理》(第三版),张国良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年 | 是否为 马工程教材 | 否 | |||
先修课程 | 无 | |||||
课程简介 | 《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它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也是传播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成的知识体系,它将为学生起到知识向导、学科理论铺垫以及开拓视野的作用。 本课程系统讲授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特点及形态,以及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历史及现状;人类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关于大众传播的相关理论,包括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效果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和运用。 本科共计32课时,均为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传播技巧,明确传播与信息、传播与符号的关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今后在实践中自主运用传播策略与传播技巧的创新能力。 | |||||
选课建议与学习要求 | 本课程适合新闻传播学院各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学习。
| |||||
大纲编写人 |
| 制/修订时间 | 2025年8月 | |||
专业负责人 |
| 审定时间 | 2025年8月 | |||
学院负责人 |
| 批准时间 | 2025年8月 |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课程目标
类型 | 序号 | 内容 |
知识目标 | 1 | 掌握传播学基本理论与概念。理解传播的社会功能与相关法律法规。 |
技能目标 | 2 | 掌握运用各种传统媒体或新媒体技术制作内容及运营媒体的能力 |
3 | 掌握运用各种工具收集资料、开展调研、分析舆情的能力。 | |
4 | 掌握团队协作、人际沟通的能力。 | |
素养目标 (含课程思政目标) | 5 | 具备大众传播从业者的专业精神与专业素养。 |
6 | 爱国爱党、诚信敬业、团结写作,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 |
(二)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LO1品德修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涵养和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遵守法律法规、传承雷锋精神,践行“感恩、回报、爱心、责任”八字校训,积极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诚信尽责、爱岗敬业。 ①爱党爱国,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 |
LO3表达沟通:理解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价值观,能在不同场合用书面或口头形式进行有效沟通。 ②应用书面或口头形式,阐释自己的观点,有效沟通。 |
LO6协同创新:同群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做集体中的积极成员,善于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善于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利用自己的知识与实践来提出新设想。 ④了解行业前沿知识技术。 |
LO7信息应用: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并能在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工具解决问题。 ①能够根据需要进行专业文献检索。 |
(三)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支撑度 | 课程目标 | 对指标点的贡献度 |
LO1 | ① | H | 6.爱国爱党、诚信敬业、团结写作,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 | 100% |
LO3 | ② | M | 4.掌握团队协作、人际沟通的能力。 | 100% |
LO6 | ④ | M | 1.掌握传播学基本理论与概念。理解传播的社会功能与相关法律法规。 | 50% |
2.掌握运用各种传统媒体或新媒体技术制作内容及运营媒体的能力 | 50% | |||
LO7 | ① | H |
| 40% |
5.具备大众传播从业者的专业精神与专业素养。 | 60% |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各教学单元预期学习成果与教学内容
绪论 传播学是什么 知识点:传播的三种定义:共享说、劝服说、符号说、仪式说。通过比较传播学和新闻学的培养目的和课程设置,让学生知道传播学作为新兴学科,其跨学科性,以及在社会的运用前景。 能力要求:能够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解说传播的三种定义。 教学难点:比较传播的不同定义。
|
第一单元 传播的基本概念
知识点:理解传播的几个基本概念如信息、符号、媒介;了解信息的特征;掌握符号的特征、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 能力要求:能够简单描述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教学难点:描述符号的深层意义。
知识点:学生需理解传播的四大基本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理解并识记每种类型的基本定义及特征。 能力要求:能够指出生活中的传播现象属于哪种传播类型。 教学难点:识别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复合类型的传播现象。
|
第二单元 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知识点:知道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历程,了解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的特点,代表性事件、人物和影响 能力要求:能够结合案例,讲解大众传播时代的不同发展阶段 教学难点:理解印刷术对人类传播活动的意义,能够阐述印刷术带来的社会变革与历史意义。
知识点:知道并理解麦卡卢汉的代表性媒介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类感官的延伸、地球村、热媒介与冷媒介等。理解每种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解其意义并能分析媒介技术发展为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 能力要求:能够用具体的案例解释“媒介即讯息”,分析媒介技术为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 教学难点:能够用生活中的案例、特别是互联网数字时代的案例去讲解麦克卢汉的理论。 |
第三单元 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知识点:解传播的三种基本模式:线性模式、循环模式、社会系统模式。通过讲解,学生知道线性模式,包括5W模式、香农模式的画法,理解其意义并能阐释之。介绍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学生掌握其画法,理解其意义并能阐释之。通过介绍,学生了解几种经典的社会系统模式:赖利夫妇模式、马莱茨克模式及德弗勒模式。 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几种经典模式的画法,理解其意义并能阐释之。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中的传播实践,理解传播模式中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关系,并能阐释之。
知识点:介绍传播的正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及赖斯的补充;施拉姆的四功能说。运用案例教学法,介绍传播的负功能:拉扎斯菲尔德的负功能说。以看图识地名等小游戏为引导,介绍李普曼的重要学说:两个世界与拟态环境,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 能力要求:学生理解传播的正负社会功能,并能够结合生活中的传播现象:如各种电视节目、互联网内容,理解这些内容产生怎样的社会功能,并阐释之。 教学难点:理解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并能够阐释拟态环境理论在现实传播现象中如何体现。
|
第四单元 传播之学
知识点:介绍传播学的创建者、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的人生经历及主要功绩,包括创立传播学、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开创新的传播学研究领域等。 能力要求:学生了解传播学创立的历史背景,理解并能阐述传播学科首先在美国创立的条件与原因。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传播学在美国诞生的历史原因,了解传播学传入中国的经过。理解并能阐述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的重要意义。
知识点:运用多种材料,介绍传播学四大先驱的生平和贡献。介绍拉斯韦尔的研究经历与成果:5W模式、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的观点、内容分析法。介绍卢因的把关人理论。介绍拉扎斯菲尔德的二级传播理论和调查研究法。介绍霍夫兰的效果研究。 能力要求:了解并能阐述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其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 教学难点:区分四位奠基人的不同研究领域,能够简要且准确地描述其主要研究成果。
|
第五单元 大众传播的受众与效果
知识点:理解受众的定义、特征、分类、动机、选择性心理。 能力要求:能够说出不同媒介的目标受众和实际受众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结合生活实践解释何为“受众的选择性”。
知识点:介绍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强效果论、弱效果论、适度效果论,知道其代表性理论。 能力要求:理解并能阐述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说出区分效果研究三个阶段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能够说出每个阶段的代表性理论。
知识点:结合相关案例,介绍经典效果研究:枪弹论、佩恩基金会系列研究、二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培养”理论、“知沟”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等。学生需要理解每种理论的提出背景、主要观点、理论发展情况以及在今天的应用价值。 能力要求:能够结合生活中的案例理解并阐释经典效果理论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结合人类大众传播活动的现状,理解并能阐述经典效果理论的现实意义,以及上述经典理论最前沿的发展趋势。
|
(二)教学单元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
教学单元 | 1 | 2 | 3 | 4 | 5 | 6 |
绪论:传播学是什么 | √ |
|
| √ | √ | √ |
第一单元:传播基本概念 传播的基本概念 | √ | √ |
| √ |
|
|
2.传播的基本类型 | √ | √ |
| √ | √ |
|
第二单元 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 | √ |
| √ |
|
| √ |
2.媒介理论 | √ |
|
| √ |
|
|
第三单元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1.传播的结构与模式 | √ | √ | √ |
|
|
|
2.传播的功能 | √ | √ | √ |
| √ | √ |
第四单元 传播之学 1.传播学的创建 | √ |
|
| √ |
| √ |
2.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 | √ |
|
| √ |
| √ |
第五单元大众传播的受众与效果 1.大众传播的受众 | √ | √ | √ |
| √ | √ |
2.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上) | √ | √ |
|
|
|
|
3.大众传播的效果理论(下) | √ | √ | √ |
|
|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 | 教与学方式 | 考核方式 | 学时分配 | ||
理论 | 实践 | 小计 | |||
绪论:传播学是什么 | 讲授+讨论 | 思考题 | 2 |
| 2 |
第一单元:传播基本概念 传播的基本概念 | 讲授 | 思考题 | 2 |
| 2 |
2.传播的基本类型 | 讲授+小组讨论 | 讨论题 | 2 |
| 2 |
第二单元 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 | 讲授+讨论 | 讨论题 | 2 |
| 2 |
2.媒介理论 | 讲授+讨论 | 阶段练习 | 2 |
| 2 |
第三单元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1.传播的结构与模式 | 做与学 | 小组作业 | 4 |
| 4 |
2.传播的功能 | 小组讨论+展示 | 小组作业+汇报展示 | 4 |
| 4 |
第四单元 传播之学 1.传播学的创建 | 讲授 | 思考题 | 2 |
| 2 |
2.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 | 讲授+讨论 | 讨论题 | 2 |
| 2 |
第五单元大众传播的受众与效果 1.大众传播的受众 | 讲授+讨论 | 讨论题 | 2 |
| 2 |
2.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上) | 讲授+讨论+做与学 | 命题小论文 | 4 |
| 4 |
3.大众传播的效果理论(下) | 讲授+讨论+做与学 | 命题小论文 | 4 |
| 4 |
合计 | 32 |
| 32 |
(四)课内实验项目与基本要求
序号 | 实验项目名称 | 目标要求与主要内容 | 实验 时数 | 实验 类型 |
1 |
|
|
|
|
2 |
|
|
|
|
3 |
|
|
|
|
实验类型:①演示型 ②验证型 ③设计型 ④综合型 |
本课程的思政教育目的是:通过将将时政热点与基本知识点动态地穿插、融合,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传播观,正确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传播体制的优越性,提高识别和抵制境外敌对势力与社会不良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够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角度出发,反思和批判吸收西方传播学理论。在此基础上,课程建设团队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互鉴的传播理念,尝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现代传播学课程体系。
|
总评构成 | 占比 | 考核方式 | 课程目标 | 合计 | |||||
1 | 2 | 3 | 4 | 5 | 6 |
| |||
1 | 45% | 期末笔试 | 50 |
| 20 |
| 20 | 10 | 100 |
X1 | 15% | 阶段性练习(线上) | 60 | 30 |
|
| 10 |
| 100 |
X2 | 20% | 小组汇报展示 |
| 20 | 40 | 40 |
|
| 100 |
X3 | 20% | 小论文 | 30 |
| 40 |
| 20 | 10 | 100 |
X4 |
|
|
|
|
|
|
|
| 100 |
X5 |
|
|
|
|
|
|
|
| 100 |
评价标准细则(选填)
考核项目 | 课 程 目
| 考核要求 | 评价标准 | |||
优 100-90 | 良 89-75 | 中 74-60 | 不及格 59-0 | |||
1 | 1、3、5、6 | 掌握传播学基本知识、概念、理论。能够初步运用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传播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社会热点和生活中的传播现象。 | 在试卷中,对各知识单元的掌握程度全面达到预期学习结果,错误率在10%以下。 | 在试卷中,对各知识单元的掌握程度较好达到预期学习结果,错误率在20%左右。 | 在试卷中,对各知识单元的掌握程度基本达到预期学习结果,错误率在30%左右。 | 在试卷中,对各知识单元的掌握程度达不到预期学习结果,错误率在40%以上。 |
X1 | 1、2、5 | 初步学会运用新媒体工具完成一次线上练习。在练习上考察学生对阶段性知识点和能力目标的掌握情况。 | 在阶段测试中,对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目标达到预期学习结果,错误率在10%以下。 | 在阶段测试中,对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目标达到较好的学习结果,错误率在20%左右。 | 在阶段测试中,对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目标基本达到学习结果,错误率在30%左右。 | 在阶段测试中,对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目标没有达到预期结果,错误率在40%以上。 |
X2 | 2、3、4 | 学生以小组团队的形式,选择近期社会热点事件,运用传播学理论和知识进行舆情分析。 | 在小组调研与汇报展示中,能够较流畅地运用传播学知识开展舆情分析,较熟练地运用各种工具收集资料、分析数据。展现出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 在小组调研与汇报展示中,一定程度上能够运用传播学知识开展舆情分析,基本能够运用各种工具收集资料、分析数据。展现出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 | 在小组调研与汇报展示中,较少运用传播学知识开展舆情分析,较少运用各种工具收集资料、分析数据。团队协作能力一般。 | 在小组调研与汇报展示中,不能运用传播学知识开展舆情分析,未能运用各种工具收集资料、分析数据。团队协作能力较差。 |
X3 | 1、3、5、6 | 学生根据老师命题,自行收集资料、拟定框架、撰写小论文一篇。 | 小论文选题立意较好、能够用传播学视角和传播学研究方法分析问题,逻辑通顺、论述合理、观点鲜明。无抄袭现象。 | 小论文选题立意较好、一定程度上能用传播学视角和传播学研究方法分析问题,逻辑较通顺、论述较合理。无抄袭现象。 | 小论文选题立意一般、较少能用传播学视角和传播学研究方法分析问题,逻辑欠通顺、论述欠合理。少量借鉴。 | 小论文选题立意不佳、未能用传播学视角和传播学研究方法分析问题,逻辑混乱、论述不合理。存在过度借鉴或抄袭现象。 |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