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768《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发布者:林珊发布时间:2025-09-22浏览次数:10


《 中国文化概论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文)中国文化概论

(英文)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

课程代码

2030768

课程学分

2

课程学时

32

理论学时

32

实践学时

0

开课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

适用专业与年级

时尚传播B23-1,时尚传播B23-2

课程类别与性质

院级平台选修课

考核方式

考试

选用教材

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

是否为

马工程教材

先修课程

课程简介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推进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闻传播学院平台选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和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特征、基本精神,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实现中国梦。

选课建议与学习要求

本课程对学习基础、年级等无特殊限制。

大纲编写人

/修订时间

20259

专业负责人

审定时间

20259

学院负责人

批准时间

20259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课程目标

类型

序号

内容

知识目标

1

了解其他国家历史文化,掌握一定的中西文化对比能力。

技能目标

2

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讨论与研究,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

素养目标

(含课程思政目标)

3

通过了解中国文化内容和成果,增强学生爱党爱国、自觉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的坚定意识。

4

掌握分析中国文化问题的能力,提升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热爱中国悠久灿烂历史文化。

(二)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LO1品德修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涵养和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遵守法律法规、传承雷锋精神,践行“感恩、回报、爱心、责任”八字校训,积极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诚信尽责、爱岗敬业。

爱党爱国,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

LO3表达沟通理解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价值观,能在不同场合用书面或口头形式进行有效沟通。②应用书面或口头形式,阐释自己的观点,有效沟通。

LO8国际视野具有基本的外语表达沟通能力与跨文化理解能力,有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意识。②理解其他国家历史文化,有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支撑度

课程目标

对指标点的贡献度

L01

H

通过了解中国文化内容和成果,增强学生爱党爱国、自觉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的坚定意识。

50%

H

掌握分析中国文化问题的能力,提升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热爱中国悠久灿烂历史文化。

50%

L03

M

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讨论与研究,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

100%

LO8

L

了解其他国家历史文化,掌握一定的中西文化对比能力。

100%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各教学单元预期学习成果与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总论

(一)教学内容:  

1.1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

1.2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

1.3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

1.4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演变

1.5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特征

1.6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

(二)教学要求: 

1.1熟悉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

1.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

1.3运用所学知识初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

1.4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演变的历程进行分析

1.5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征,探讨其在当代社会适应性和价值

1.6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6课时

重点:①了解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②运用所学知识初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③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征,探讨其在当代社会适应性和价值

难点:创造性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

第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分论

一、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一)教学内容

2.1.1先秦儒家人伦

2.1.2汉代儒家观念

2.1.3宋明理学

2.1.4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

(二)教学要求

2.1.1掌握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观点,熟悉荀子“性恶论”;

2.1.2了解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学说;

2.1.3比较宋明理学代表人物观点,探讨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1.4评价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探讨其在当代适应性和价值

课时:4课时

重点:分析孔子的天命观、仁礼思想以及宋明理学代表人物观点

难点:评价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探讨其在当代适应性和价值

二、道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一)教学内容

2.2.1先秦道家的文化精神

2.2.2道家思想的演变

2.2.3道家的理想人格

2.2.4道家与儒家的互补

(二)教学要求

2.2.1掌握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文化精神

2.2.2了解道家思想的演变

2.2.3掌握道家的理想人格,对道家文化的理想人格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进行评价

2.2.4比较道家与儒家在文化精神、理想人格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二者在历史发展中的互补关系及其互补的现实意义。

课时:4课时

重点:①掌握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文化精神;②掌握道家的理想人格,对道家文化的理想人格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进行评价

难点:比较道家与儒家在文化精神、理想人格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二者在历史发展中的互补关系及其互补的现实意义。

三、其他各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一)教学内容

2.3.1墨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2.3.2法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2.3.3兵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2.3.4佛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二)教学要求

2.3.1熟悉墨家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的文化精神

2.3.2了解以李悝、商鞅、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文化精神

2.3.3了解孙武,熟悉兵家理想人格与影响

2.3.4了解禅宗,熟悉佛家文化理想人格

2.3.5评价各文化精神及其理想人格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局限性

课时:4课时

重点:①熟悉墨家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的文化精神;②了解孙武,熟悉兵家理想人格与影响;③了解禅宗,熟悉佛家文化理想人格

难点:评价各家文化精神及其理想人格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局限性

四、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

(一)教学内容

2.4.1中国诗文化

2.4.2俗文化与中国古典小说、戏曲

2.4.3中国古代艺术的文化背景与思想蕴涵

2.4.4中国古代艺术的巨大成就与东方形态

(二)教学要求

2.4.1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程,体会意境独特的东方之美

2.4.2熟悉俗文化与中国古典小说、戏曲

2.4.3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文化背景与思想蕴涵

2.4.4评价中国古代艺术巨大成就以及其东方形态对现代社会艺术发展的启示

课时:4课时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程,体会意境独特的东方之美

难点:①熟悉俗文化与中国古典小说、戏曲;②评价中国古代艺术巨大成就以及其东方形态对现代社会艺术发展的启示

五、中国古代史学、人文美育与科技

(一)教学内容

2.5.1中国古代史学的演进脉络与价值

2.5.2人文美育与社会传播

2.5.3家庭人文美育的实施

2.5.4中国古代对科技的巨大贡献

2.5.5中国古代科技的整体观和方法论

(二)教学要求

2.5.1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演进脉络与体例创新;评析史学思想的核心价值与实践意义

2.5.2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审美教育的三个环节;了解乐教、科举在人文美育与传播中重大影响

2.5.3理解并运用以诗文经艺与琴棋书画为代表的家庭人文美育的实施

2.5.4评价中国古代天文、中医与四大发明的巨大贡献

2.5.4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的整体观和方法论对当代科技发展的启示

课时:4课时

重点: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演进脉络与体例创新;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的整体观和方法论对当代科技发展的启示

难点:理解并运用以诗文经艺与琴棋书画为代表的家庭人文美育的实施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新论

(一)教学内容

3.1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论争

3.1.1 洋务运动与“中体西用”论

3.1.2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化论争

3.1.3 现代新儒学及海外新儒学

3.2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变革

3.2.1变革的动力

3.2.2变革的体现

3.3中西文化的差异

3.4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与中西文化交流

3.5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二)教学要求

3.1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论争

3.1.1 概述“中体西用”论的核心主张及历史局限性

3.1.2 归纳五四时期“全盘西化”与“文化保守主义”的论争焦点

3.1.3 评析新儒学对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探索路径

3.2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变革

3.2.1 追溯变革的多重动力

3.2.2 解析变革的典型案例

3.3详细分析中西文化的四种差异,探讨其成因和影响

3.4评价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与中西文化交流

3.5掌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意义与方法,提出创新性的思路

课时:6课时

重点:详细分析中西文化的四种差异,探讨其成因和影响

难点:掌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意义与方法,提出创新性的思路

(二)教学单元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

教学单元

1

2

3

4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总论




第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分论



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新论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

教与学方式

考核方式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小计

中国传统文化总论

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过程性考查

6

0

6

中国传统文化分论

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过程性考查

20

0

20

中国传统文化新论

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过程性考查

6

0

6

合计

32

0

32

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通过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现象和精神设计思政案例,全面展示和分析揭示中国文化精神及其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体现,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中国文化问题的能力,提升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热爱中国悠久灿烂历史文化。

五、课程考核

总评构成

占比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合计

1

2

3

4

1

40%

期末开卷考

15

30

25

30

100

X1

20%

小组读书报告


30

30

40

100

X2

20%

小组文化践行展示


40

30

30

100

X3

20%

课程小论文


50


50

100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