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123《传媒经营管理》教学大纲

发布者:林珊发布时间:2025-09-22浏览次数:10



《传媒经营管理》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文)传媒经营管理

(英文)Media Management

课程代码

2030123

课程学分

2

课程学时

32

理论学时

32

实践学时

0

开课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

适用专业与年级

传播学B24-1;秘书学B23-1

课程类别与性质

专业选修课

考核方式

考查

选用教材

《新媒体经营管理——概念、问题与实践》、易旭明、倪琳编、ISBN9787577203584、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501月版

是否为

马工程教材

先修课程

传播学概论,20300034

课程简介

媒介经营管理是一门从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和新闻学、传播学的理论角度研究我国新闻媒介实行企业化管理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特点和规律的课程,是新闻传播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教学,加强学生对媒介经营管理的认识,使学生掌握媒介市场营销、目标管理、策略运用等基本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媒介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知晓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介经营管理的主要实务。本课程系统分析媒介管理与产业、媒介任务、媒介产品与营销、媒介管理的领域等问题,帮助学生对传媒经营管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引起学生对媒介经营管理学习的重视,掌握媒介经营管理的理论,适应未来传媒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选课建议与学习要求

本课程适合秘书学专业二年级以上学生学习,最好有传播学、新闻学、广告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

大纲编写人

/修订时间

2029.8.15

专业负责人

(签名)

审定时间


学院负责人

(签名)

批准时间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课程目标

类型

序号

内容

知识目标

1

掌握传媒经营管理的核心理论、相关原理和基础知识,能对传媒管理进行评判分析,能有逻辑的分析与批判。

技能目标

2

能搜集、获取达到目标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实施学习计划、反思学习计划、持续改进,达到学习目标。

3

能够使用适合的工具来搜集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鉴别、判断与整合。

素养目标

(含课程思政目标)

4

爱岗敬业,热爱秘书学专业,勤学多练,锤炼业务技能。熟悉传媒行业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习实践中自觉遵守职业规范,具备职业道德操守。

(二)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LO1品德修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涵养和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遵守法律法规、传承雷锋精神,践行“感恩、回报、爱心、责任”八字校训,积极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诚信尽责、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热爱所学专业,勤学多练,锤炼技能。熟悉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习实践中自觉遵守职业规范,具备职业道德操守。

LO4自主学习:能根据环境需要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主动地通过搜集信息、分析信息、讨论、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能搜集、获取达到目标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实施学习计划、反思学习计划、持续改进,达到学习目标。

LO6协同创新:同群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做集体中的积极成员,善于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善于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利用自己的知识与实践来提出新设想。

有质疑精神,能有逻辑的分析与批判。

LO7信息应用: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并能在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工具解决问题。

能够使用适合的工具来搜集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鉴别、判断与整合。

(三)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支撑度

课程目标

对指标点的贡献度

LO1


M

4.爱岗敬业,热爱秘书学专业,勤学多练,锤炼业务技能。熟悉传媒行业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习实践中自觉遵守职业规范,具备职业道德操守。

100%

LO4


M

1.掌握传媒经营管理的核心理论、相关原理和基础知识,能对传媒管理进行评判分析,能有逻辑的分析与批判。

100%

LO6

M

2.应用书面或口头形式,阐释自己的观点,有效沟通。

100%

LO7

H

3.能够使用适合的工具来搜集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鉴别、判断与整合。

100%

  1. 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各教学单元预期学习成果与教学内容

第一章 传媒经济学科图景概貌

教学目标:理解传媒经济学的基本内涵,掌握传媒经营管理的发展脉络。

教学重点:传媒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难点:传媒经济研究的视角、范式与内容


第二章 影响力经济——关于传媒产业本质的经济学解读

教学目标:批判分析现代西方经济学分析框架在传媒经济研究中的作用,理解媒介注意力资源的配置以及从注意力到影响力的转化机制,学会分析在注意力资源争夺中不同媒介载体的优势对比与替代性。

教学重点:在注意力资源争夺中不同媒介载体的优势对比与替代性分析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现代西方经济学分析框架在传媒经济研究中的作用


第三章 传媒生产要素

教学目标:了解传媒生产要素的基本构成与特殊性,分析传媒劳动力在当前发展的最新动向,传媒资本运营,掌握传媒生产要素的整合框架(商业模式)的分析步骤。

教学重点:商业模式——传媒生产要素的整合框架

教学难点:传媒资本运营——产业与资本要素的协同


第四章 传媒生产

教学目标:从不同视角理解传媒生产,包括市场视角、组织视角和大众视角;人工智能技术给新闻生产带来的新景观。

教学重点:传媒生产理解的三种视角

教学难点:组织视角的传媒生产


第五章 传媒市场

教学目标:理解传媒市场的重要特征——双边市场,掌握传媒市场的内在机制,学会分析传媒市场结构与市场均衡,可以比较分析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传媒绩效

教学重点:掌握传媒市场的内在机制

教学难点:传媒市场结构与市场均衡


第六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

教学目标:了解市场失灵的表现及原因,理解市场失灵的补救方式——政府政府规制及其局限性。

教学重点:市场失灵的补救方式——政府规制

教学难点:政府失灵——政府规制的局限性


第七章 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

教学目标:理解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媒介融合的表现及重要性,理解数字化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的现状,了解传媒与信息产业中的网络外部性。

教学重点: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媒介融合的表现及重要性

教学难点:传媒与信息产业中的网络外部性


第八章 传媒产品与贸易

教学目标:理解传媒产品的性质,掌握传媒产品的定价方式,结合传媒国际化的大背景认识传媒产品的多样性和全球化,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理解文化折扣和文化保护政策。

教学重点:传媒产品定价

教学难点:文化保护政策


第九章 传媒消费者

教学目标:掌握传媒消费者需求、特性,学会分析传媒消费心理与动机和行为特征,并能够结合消费者群体趋势理解传媒行业的发展态势。

教学重点:传媒消费心理与动机

教学难点:传媒消费者群体趋势


第十章 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业的赋权逻辑与未来发展

教学目标:理解网络重构社会连接之下的传媒影响力的新范式,能够结合互联网 “下半场”的发展,理解其边缘创新与价值准则,认识算法范式在新闻传播全环节中的权力革命,批判分析智能技术运用的正负作用。

教学重点:网络重构社会连接之下的传媒影响力的新范式,智能技术运用的正负作用的批判分析。

教学难点:算法范式在新闻传播全环节中的权力革命

(二)教学单元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


教学单元

1

2

3

4

第一章 传媒经济学科图景概貌



第二章 影响力经济——关于传媒产业本质的经济学解读




第三章 传媒生产要素



第四章 传媒生产


第五章 传媒市场



第六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



第七章 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




第八章 传媒产品与贸易


第九章 传媒消费者


第十章 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业的赋权逻辑与未来发展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

教与学方式

考核方式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小计

第一章 传媒经济学科图景概貌

启发式教学

案例分析

考查

4

0

4

第二章 影响力经济——关于传媒产业本质的经济学解读

启发式教学

案例分析

考查

2

0

2

第三章 传媒生产要素

启发式教学

案例分析

考查

4

0

4

第四章 传媒生产

启发式教学

案例分析

考查

4

0

4

第五章 传媒市场

启发式教学

小组报告

考查

4

0

4

第六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

启发式教学

案例分析

考查

2

0

2

第七章 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

启发式教学

案例分析

考查

4

0

4

第八章 传媒产品与贸易

启发式教学

案例分析

考查

2

0

2

第九章 传媒消费者

启发式教学

小组报告

考查

4

0

4

第十章 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业的赋权逻辑与未来发展

启发式教学

案例分析

考查

2

0

2

合计

32

0

32

(四)课内实验项目与基本要求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目标要求与主要内容

实验

时数

实验

类型

1





2





3





实验类型:①演示型 ②验证型 ③设计型 ④综合型

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1. 在课程开展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媒介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媒介经营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4. 引导学生树立持续改进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传媒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传媒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五、课程考核

总评

构成

占比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合计

1

2

3

4

X1

30%

课堂学习表现

20

10

20

50

100

X2

40%

个人项目报告

40


30

30

100

X3

30%

小组项目报告

10

60

20

10

100

评价标准细则(选填)

考核项目



考核要求

评价标准

100-90

89-75

74-60

不及格

59-0

1







X1







X2







X3







X4







X5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