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QU-QR-JW-055 (A0)
《跨文化传播》本科课程教学大纲(理论课)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跨文化传播 | |||||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
课程代码 | 2030126 | 课程学分 | 2 | |||
课程学时 | 32 | 理论学时 | 32 | 实践学时 | 0 | |
开课学院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适用专业与年级 | 传播学专业四年级 | |||
课程类别与性质 | 专业选修课 | 考核方式 | 考查 | |||
选用教材 | 《跨文化传播》萨默瓦,978730017356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 | 是否为 马工程教材 | 否 | |||
先修课程 | 传播学概论2030302(2) | |||||
课程简介 | 《跨文化传播》是传播学专业的选修课,将为学生扩展跨文化传播领域的知识奠定基础。本课程研究文化多样性对人际传播 (一对一) 的影响,但不会将跨文化传播简化为理解在某一种文化下的一系列 “该做和不该做的事”, 从而使跨文化传播变得微不足道。相反,本课程促进对不同世界观的理解和尊重。本课程通过介绍跨文化传播的历史,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跨文化传播与交流实践等诸多问题,力图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今后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加深对传播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适应性并增强其对西方文化冲击的抵抗力,开拓其国际视野,同时为其今后从事涉外的宣传、交流、和商务工作打下基础。 | |||||
选课建议与学习要求 | 本课程面向传播学专业四年级学生开设,希望学生乐于对不同文化进行学习和探索,愿意分享自身经历,并有一定阅读能力和英语基础。 | |||||
大纲编写人 | | 制/修订时间 | 2025.5 | |||
专业负责人 | | 审定时间 | 2025.6 | |||
学院负责人 | | 批准时间 | 2025.6 |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课程目标
类型 | 序号 | 内容 |
知识目标 | 1 |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
2 | 了解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和要求 | |
技能目标 | 3 |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传播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传播能力 |
4 | 使学生学会识别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想法、态度、价值观中蕴含的文化寓意. 学会识别在跨文化传播中哪些文化差异会造成交际的障碍。理解 “文化”, “跨文化传播” 的含义 | |
5 | 具有一定的英语沟通能力 | |
素养目标 (含课程思政目标) | 6 | 爱党爱国,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在跨文化传播中增加文化自信 |
7 | 在跨文化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 |
(二)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LO1品德修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涵养和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遵守法律法规、传承雷锋精神,践行“感恩、回报、爱心、责任”八字校训,积极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诚信尽责、爱岗敬业. ① 爱党爱国,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 |
LO2专业能力:具有人文科学素养,具备从事信息传播工作或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 ① 具有专业所需的人文科学素养. |
LO8国际视野:具有基本的外语表达沟通能力与跨文化理解能力,有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意识. ① 具备外语表达沟通能力,达到本专业的要求. ② 理解其他国家历史文化,有跨文化交流能力. ③ 有国际竞争与合作意识. |
(三)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支撑度 | 课程目标 | 对指标点的贡献度 |
LO1 | ① | H | 6.爱党爱国,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在跨文化传播中增加文化自信 | 50% |
7.在跨文化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 | 50% | |||
LO2 | ① | H | 2.了解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和要求 | 50% |
4.使学生学会识别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想法、态度、价值观中蕴含的文化寓意,学会识别在跨文化传播中哪些文化差异会造成交际的障碍。理解 “文化”, “跨文化传播” 的含义 | 50% | |||
LO8 | ① | H | 5.具有一定的英语沟通能力 | 30% |
② | H | 3.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传播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传播能力 | 40% | |
③ | H | 1.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 30% |
第一单元 第一章 传播和文化:说话与回应
文化与跨文化的含义,了解文化内涵的差异。
能够理解文化、跨文化的中英文含义;介绍自己家乡的文化符号。
文化的特点以及不同地区的文化符号。 第二单元 第二章 文化的深层结构:现实的根源 第三章 世界观:生命与死亡的文化解释
考察不同文化的家庭如何抚养小孩,管教孩子的方式,孩子玩的玩具,做的游戏,听的故事,餐桌上的话题。 找出六大宗教传统中的共同的道德准则。
通过了解不同文化的家庭如何抚养小孩的方式来思考其中的文化内涵。
理解宗教在文化中扮演的作用。 第三单元+第四单元 《超越文化》+《无声的语言》精读
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定义以及相关术语; 高低语境定义及传播原则。
能够准确阐述跨文化传播的特点,以及高低语境在传播过程中的不同特点。
高低语境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特点。 第五单元 第四章 文化与个人:文化身份 第五章 现实的不同视角:文化价值
文化与言语交际的关系、不同文化背景下言语交际的特点以及表达差异。
了解跨文化对话的规则,学会在不同情景下使用合适的语言进行交际。
文化背景因素对言语交际的影响,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六单元 第六章 词语与意义:语言和文化 第七章 非语言交流:行动、空间、时间和沉默所传达的信息
在形式和内容上,女性交流和实践都与男性不同。 文化与非语言交际的关系;非言语交际方式,包括体势语言、空间语言等。
掌握不同文化下的非语言交际的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正确做出符合不同文化习俗的体势语言。
不同文化下的非语言交际方式的差异。 第七单元 第八九十章:文化对环境的影响
不同文化的文化价值,文化模式的主要差异以及产生的根源。
了解不同文化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同文化间的主要差异以及表现方式。
不同文化思想意识、传统观念的差异。 第八单元 第十一章:提高能力:改善跨文化交流
掌握跨文化冲突与文化休克的含义;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以及能力的培养。
文化冲突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
(二)教学单元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
教学单元 | 1 | 2 | 3 | 4 | 5 | 6 | 7 |
1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 | √ |
8 | √ | √ | √ | √ | √ | √ | √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 | 教与学方式 | 考核方式 | 学时分配 | ||
理论 | 实践 | 小计 | |||
1 | 讲课+案例分析+互动讨论 | 提问 | 4 | 0 | 4 |
2 | 课前问题整理+案例分析+课堂练习 | 工作坊小组展示+讨论 | 4 | 0 | 4 |
3 | 讲课+体验教学+案例分析 | 工作坊小组展示+讨论 | 4 | 0 | 4 |
4 | 课前问题整理+主题辩论+案例分析 | 工作坊小组展示+讨论 | 4 | 0 | 4 |
5 | 课前问题整理+讲课+体验教学 | 工作坊小组展示+讨论 | 4 | 0 | 4 |
6 | 课前问题整理+讲课+案例分析 | 工作坊小组展示+讨论 | 4 | 0 | 4 |
7 | 课前问题整理+体验教学+案例分析 | 工作坊小组展示+讨论 | 4 | 0 | 4 |
8 | 案例分析+课堂练习 | 小组展示 | 4 | 0 | 4 |
合计 | 32 | 0 | 32 |
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对理解文化和认识文化的影响,锻炼学生协同合作与独立学习的能力,训练批判性思维,做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
五、课程考核
占比 | 考核方式 | 课程目标 | 合计 | |||||||
1 | 2 | 3 | 4 | 5 | 6 | 7 | | |||
X | 40% | 期末课堂展示_介绍另一种文化 | 10 | 30 | 40 | | 20 | | | 100 |
X1 | 20% | 课前问题汇总 | 10 | | 20 | 10 | | 30 | 30 | 100 |
X2 | 30% | 工作坊章节报告 (展示) | 10 | 30 | 20 | 20 | | 20 | | 100 |
X3 | 10% | 工作坊章节报告 (提问) | 10 | | 20 | 10 | | 30 | 30 | 100 |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