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275《媒介与社会》教学大纲

发布者:林珊发布时间:2025-09-22浏览次数:10


《 媒介与社会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文)媒介与社会

(英文)Media and Society

课程代码

2030275

课程学分

2

课程学时

32

理论学时

32

实践学时

0

开课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适用专业与年级

新闻学、传播学大四

课程类别与性质

专业必修课

考核方式

考查

选用教材

《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丹麦] 施蒂格·夏瓦 著,刘君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

是否为

马工程教材

先修课程

传播学概论,20300034

课程简介

媒介是社会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社会是媒体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通过媒介去了解社会的种种情况,媒介解决了社会上知识传播的区域性,让更多的人知道社会各处的信息。媒介是因为社会的存在才产生的,根据社会的需要才不断的发展,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媒介的发展。

作为传播专业的大四学生,认识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是非常必要的。要学习并理解媒介在国际政治、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中的作用,关注大众传播媒介与环境的正反关系,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势利与控制,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和社会阶层。


选课建议与学习要求

本课程需要对传播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因此建议面向大三、大四新闻、传播、广告等专业学生。

大纲编写人

/修订时间

2023.12

专业负责人

审定时间

2024.6

学院负责人

批准时间

2024.6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课程目标

类型

序号

内容

知识目标

1

掌握媒介与社会在哪些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以及互相建构的,理解媒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关键问题及其结构策略

2

认识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及相互作用,学习并理解媒介在国际政治、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中的作用,关注大众传播媒介与环境的正反关系

技能目标

3

掌握媒介与社会的主要理论及案例解析,并将其应用于专业技能。

4

能使用媒介与社会的相关理论分析一个社会现象的传播案例,能将利用媒介与社会的理论工具应用在日常的传播实践中

素养目标

(含课程思政目标)

5

了解中国社会的政策与现实,学习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和现实,构建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立足人民、服务人民。

6

建立社会公信意识,弘扬真善美,具有服务社会的意愿和行为能力。

(二)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LO1品德修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涵养和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遵守法律法规、传承雷锋精神,践行“感恩、回报、爱心、责任”八字校训,积极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诚信尽责、爱岗敬业。


奉献社会,富有爱心,懂得感恩,自觉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具有服务社会的意愿和行动,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

爱岗敬业,热爱所学专业,勤学多练,锤炼技能。熟悉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习实践中自觉遵守职业规范,具备职业道德操守。

LO2专业能力:具有人文科学素养,具备从事信息传播工作或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


掌握传播学核心理论、基本知识,了解传播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具备初步的社会科学调查与研究能力。

掌握传媒经营管理的相关原理和知识,具备基本的市场营销、媒介调查、活动策划与执行的能力。

LO6协同创新:同群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做集体中的积极成员,善于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善于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利用自己的知识与实践来提出新设想。


能用创新的方法或者多种方法解决复杂问题或真实问题。

LO7信息应用: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并能在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工具解决问题。


能够使用适合的工具来搜集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鉴别、判断与整合。



(三)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支撑度

课程目标

对指标点的贡献度

LO1

H

5 、建立社会公信意识,弘扬真善美,具有服务社会的意愿和行为能力。

60%

M

6、了解中国社会的政策与现实,学习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和现实,构建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立足人民、服务人民。

40%

LO2

M

3、掌握媒介与社会的主要理论及案例解析,并将其应用于专业技能。

50%

M

4 、能使用媒介与社会的相关理论分析一个社会现象的传播案例,能将利用媒介与社会的理论工具应用在日常的传播实践中

50%

LO6

M

1 、掌握媒介与社会在哪些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以及互相建构的,理解媒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关键问题及其结构策略

100%

LO7

L

2 、认识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及相互作用,学习并理解媒介在国际政治、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中的作用,关注大众传播媒介与环境的正反关系

100%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各教学单元预期学习成果与教学内容

单元

知识点

能力要求

教学难点

备注

1媒介与社会的基础知识


1-1 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

1-2媒介与社会是关于媒介、也关于社会的交叉学科

1-3媒介社会学,一个新学科

1-4相邻学科对媒介社会学的渗透


1-1理解《媒介与社会》是一门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

1-2掌握媒介与社会理论的应用场景与应用对象

1-3了解媒介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著作

1-4掌握相邻学科与媒介社会学的交叉应用

理解媒介社会学既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和媒介技术进步也在不断更新


2媒介与性别


2-1中国性别平等现状及媒介话语

2-2社会性别/性别话语理论

2-3当代中国的性别传播

2-4社会性别视野下的新媒体研究

2-1熟悉中国目前的性别平等发展状况

2-2基本阐述社会性别/性别话语理论

2-3理解中国当代的性别传播话语

2-4能够批判地看待新媒体环境中的社会性别状况

理解性别的媒介建构以及有意识地改变媒体话题中的性别偏见


3媒介与社会阶层


3-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阶级和阶层构成的变化

3-2信息传播和媒介掌控中的强势阶层和弱势阶层

3-3社会发展中的阶层分化与媒介的控制权和使用权

3-1能陈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阶级和阶层构成的变化

3-2区分信息传播和媒介掌控中的强势阶层和弱势阶层

3-3学会辨析社会发展中的阶层分化与媒介的控制权和使用权

理解并能判断媒介权力”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4媒介与谣言


4-1谣言的发展历史

4-2“谣言”“假新闻"与“媒介假事件"

4-3社交媒体环境中谣言传播新特点

4-1掌握谣言的发展简史

4-2学会区分“谣言”“假新闻"与“媒介假事件"

4-3明确界定谣言的范畴、学会主动辨析谣言

理解并能判断“谣言”与“真相”的关系与界限



5媒介与偏见

5-1媒介偏见产生的背景

5-2媒介偏见产生的原因

5-3 媒介偏见产生的影响

5-4媒介偏见案例分析


5-1理解媒介偏见产生的背景

5-2理解媒介偏见产生的原因

5-3 理解媒介偏见产生的影响

5-4学会使用理论分析媒介偏见案例


理解并掌握偏见是如何通过媒介传达并巩固的,学会如何克服偏见带来的影响


6媒介与娱乐


6-1把握《娱乐至死》一书的关键信息

6-2理解媒介与文化

6-3理解媒介与亚文化

6-4掌握如何防止过度娱乐

6-1-1理解娱乐至死理论

6-1-2把握娱乐至死在当代的流变

6-2-1理解文化是如何通过媒介形成影响力的

6-3-1理解亚文化为什么是“亚”文化

6-3-2 掌握媒介是如何通过掌控话语来掌控和收编“亚文化”的

6-4-1理解过度娱乐的危害

6-4-2掌握抵御过度娱乐的方法和原则


正确把握媒介的娱乐属性


7 媒介与消费


7-1理解消费行为与媒介之间的管理

7-2掌握社交媒体与大数据中的消费表述

7-3把握不同媒介与对应的消费属性

7-1理解消费行为是如何收到媒介影响和驱使的

7-2-1理解大数据中对消费行为的预测和建构

7-3-1掌握不同媒介的消费语言表述

理解媒介是消费过程中的重要信息渠道


8媒介与社会的知识总结

8-1回顾本学期的理论知识

8-2分享本学期的案例应用


8-1-1理解媒介与社会理论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过程

8-2-1掌握媒介与社会理论的主要应用场景

8-5-5应用媒介与社会理论在日常案例中

了解媒介与社会知识的应用场景,并在案例中去理解这些知识如何作为一种经验去影响更多其他经验和体验的。




(二)教学单元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


教学单元

1

2

3

4

5

6

课程导入





媒介与性别





媒介与阶层





媒介与偏见





媒介与谣言





媒介与娱乐





媒介与消费





课程总结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

教与学方式

考核方式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小计

课程导入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互动讨论

作业评价

4

0

4

媒介与性别

问题设计法+案例分析法+课堂练习

作业评价

4

0

4

媒介与阶层

体验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课堂练习

作业评价

4

0

4

媒介与偏见

主题辩论法+案例分析法+课堂练习

作业评价

4

0

4

媒介与谣言

讲授法+体验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课堂练习

作业评价

4

0

4

媒介与娱乐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课堂练习

作业评价

4

0

4

媒介与消费

体验式教学+案例分析法+课堂练习

作业评价

4

0

4

课程总结

案例分析法+课堂练习

作业评价

4


4

合计

32

0

32

(四)课内实验项目与基本要求

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媒介与社会的课程思政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媒介,提高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思维,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媒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媒介伦理与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媒介伦理与道德的基本原则,认识到媒介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培养良好的媒介伦理素养。


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危害和防范措施,提高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和能力。


媒介社会责任教育: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媒介的社会责任,认识到媒介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良好的媒介社会责任意识。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思政内容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同时,还可以通过邀请业界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座谈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媒介与社会的关系,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五、课程考核

总评构成

占比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合计

1

2

3

4

5

6


X

40%

小组作业: 期末演示

(第8周)

30


30


20

20

100

X1

30%

个人作业:观影报告

(第4-6周)

10


50

20


20

100

X2

30%

小组作业:章节报告

(第1-7周)


30

30

20

20


100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