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 课程名称 | (中文)网络舆论 | |||||
| (英文)Network Public Opinion | ||||||
| 课程代码 | 2030574 | 课程学分 | 2 | |||
| 课程学时 | 32 | 理论学时 | 32 | 实践学时 | 0 | |
| 开课学院 | 新闻传播 | 适用专业与年级 | 传播三、四年级 | |||
| 课程类别与性质 | 专业选修课 | 考核方式 | 考察 | |||
| 选用教材 | 《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9787302598855,田宇,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 | 是否为 马工程教材 | 否 | |||
| 先修课程 | 无 | |||||
| 课程简介 | 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社交媒体在成为大众沟通交流和获取信息的工具,海量、易得、碎片化的信息重塑大众的生活。与此同时,对互联网的管理及网络舆论舆论的引导与处置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治理和国家安全的高度。 《网络舆论》这门课程,作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以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厘清舆论舆论的相关概念,同时明确“网络舆论”在网络环境甚至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从而明晰网络舆论分析、引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当了解网络舆论的相关概念、构成要素及其特点,知晓网络舆论发生、发展规律,从而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方法和准则,学会撰写舆情报告。在当下复杂的网络环境和思想潮流下,洞察舆论的本质,学习引导舆论的方法,为将来从事新闻传播专业相关工作及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 |||||
| 选课建议与学习要求 | 具备基本的新闻素养和基础文本写作能力。 | |||||
| 大纲编写人 |
| 制/修订时间 | 2025年9月 | |||
| 专业负责人 | (签名) | 审定时间 |
| |||
| 学院负责人 | (签名) | 批准时间 |
| |||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课程目标
| 类型 | 序号 | 内容 |
| 知识目标 | 1 | 掌握传播学核心理论、基本知识,了解传播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具备初步的社会科学调查与研究能力。 |
| 2 | 应用书面或口头形式,阐释自己的观点,有效沟通。 | |
| 技能目标 | 3 | 能够使用适合的工具来搜集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鉴别、判断与整合。 |
| 素养目标 (含课程思政目标) | 4 | 遵纪守法,增强法律意识,培养法律思维,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校纪校规。 |
(二)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 L01品德修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涵养和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遵守法律法规、传承雷锋精神,践行“感恩、回报、爱心、责任”八字校训,积极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诚信尽责、爱岗敬业。 ②遵纪守法,增强法律意识,培养法律思维,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校纪校规。 |
| L02专业能力:具有人文科学素养,具备从事信息传播工作或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 ②掌握传播学核心理论、基本知识,了解传播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具备初步的社会科学调查与研究能力。 |
| LO3表达沟通:理解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价值观,能在不同场合用书面或口头形式进行有效沟通。 ②应用书面或口头形式,阐释自己的观点,有效沟通。 |
| L07信息应用: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并能在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工具解决问题。 ②能够使用适合的工具来搜集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鉴别、判断与整合。 |
|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支撑度 | 课程目标 | 对指标点的贡献度 |
| L01 | ② | H | 知道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要遵纪守法。 | 100% |
| L02 | ② | H | 能运用传播学知识调查研究网络舆情 | 100% |
| L03 | ② | H | 能开舆情说明发布会,能撰写网络舆情报告 | 100% |
| L07 | ② | H | 学会搜索各种信息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研判 | 100% |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各教学单元预期学习成果与教学内容
| 知识点: 1.基本概念和内涵 2.发展脉络与历史节点 能力要求:知道我国网络舆情发展的重要节点事件 教学难点:我国网络舆情的发展历史 |
| 第二单元 舆情监测预警和数据分析 知识点: 1.舆情监测预警机制的概念。 2.网络谣言的监测预警。 3.舆情数据获取、筛选、分析和可视化的方法 能力要求:能监测网络舆情,做出预警和研判 教学难点:网络舆情的正确研判 |
| 第三单元 舆情报告写作 知识点: 1.舆情报告的基本内涵 2.常规舆情报告写作架构设计及方法 3.非常规舆情报告写作架构设计及方法 能力要求: 学会分析不同舆情,根据不同要求,综合各方面信息,撰写一份合格的舆情报告。 教学难点:舆情建议的针对性 |
| 第四单元 舆情研判和应对 知识点: 1.舆情研判的定义及常见方法。 2.舆情分级研判的指标体系。 3.网络舆情应对思路及方法。 4.转型期热点领域的舆情应对。 能力要求: 掌握舆论引导“时、度、效”。在突发热点舆情中起正面宣传作用,能够评价转型期热点各领域的舆情应对状况。 教学难点:不同舆情的应对方法 |
| 第五单元 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 知识点: 1.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定义及类型。 2.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和信息发布。 能力要求: 1.了解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2.掌握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制订的要点; 3.认识并能梳理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处置流程; 4.了解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的形式、意义和技巧。 教学难点:重大舆情的发布会应对 |
(二)教学单元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 课程目标
教学单元 | 1 | 2 | 3 |
4 |
| 发展渊源与 基本理论 | ✔ |
|
| ✔ |
| 舆情监测预警和数据分析 |
|
| ✔ |
|
| 舆情报告写作 |
| ✔ |
|
|
| 舆情研判和应对 |
|
| ✔ |
|
| 重大突发事件 网络舆情管理 |
| ✔ |
| ✔ |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 教学单元 | 教与学方式 | 考核方式 | 学时分配 | ||
| 理论 | 实践 | 小计 | |||
| 发展渊源与基本理论 | 讲授、讨论 | 课堂观察评价 | 6 |
| 6 |
| 舆情监测预警和数据分析 | 讲授、讨论 | 课堂观察评价 | 4 |
| 4 |
| 舆情报告写作 | 讲授、练习 | 作业评价 | 8 |
| 8 |
| 舆情研判和应对 | 讲授 | 课堂观察评价 | 6 |
| 6 |
| 重大突发事件 网络舆情管理 | 讲授、练习 | 作业评价 | 8 |
| 8 |
| 合计 | 32 |
| 32 | ||
| 1.每堂课针对当天网络舆情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根据事实研判 2.讲授经典案例,时时灌输“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不做网络喷子和网络暴徒,不随意参与网络集结活动;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攫取素材,课堂加以辨析
|
| 占比 | 考核方式 | 课程目标 | 合计 | |||||
| 1 | 2 | 3 | 4 |
|
| |||
| X1 | 30 | 课堂作业与回答 |
| 50 |
| 50 | 100 | |
| X2 | 30 | 突发事件舆情应对 |
| 50 | 50 |
| 100 | |
| X3 | 40 | 舆情报告撰写 | 50 |
| 50 |
| 100 | |
考核项目
课
程
目
考核要求
评价标准
优
100-90
良
89-75
中
74-60
不及格
59-0
2
能运用传播学知识调查研究网络舆情
能清楚运用传播学知识,分析近日热点网络舆情
能运用传播学知识,分析近日热点网络舆情
不太能运用传播学知识,分析近日热点网络舆情
无法完成课堂回答与分析
4
学会搜索各种信息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研判
能利用互联网搜索近日热点舆情和全部事实
能利用互联网搜索近日热点舆情和部分事实
不太能利用互联网搜索近日热点舆情和相关事实
无法搜索分析网络热点舆情
X2
2
能运用传播学知识,针对网络舆情制定应对方案
制定方案快速、准确、较好的应对舆情
制定方案较为快速、准确,对应对舆情有一定作用
制定方案不太快速、准确,对应对舆情无作用
无法应用传播学知识应对突发重大舆情
3
能在重大突发舆情发布会上发言
发布会表达清晰、准确、应对现场媒体提问得体,能明显缓解舆情
发布会表达较为清晰、准确、可缓解舆情
发布会表达不太清晰、准确、无法应对现场提问和追问,或有缓解舆情
发布会完全
能表达信息,无法应对现场提问
X3
1
知道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鉴别不法言论,引导网友遵纪守法
能在互联网发言时遵纪守法,还积极在互联网倡导“绿色上网”
能在互联网发言时遵纪守法,面对舆情不做网络暴徒
不做违法违纪的发言,不做网络喷子
没有遵守互联网的法规纪律
3
能够撰写不同类型的舆情报告
能够撰写一个规范的、有实用价值的网络舆情月报
能够撰写一个规范的网络舆情月报
撰写的网络舆情月报不太规范
无法撰写网络舆情月报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