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655《新闻传播专业前沿》教学大纲

发布者:林珊发布时间:2025-09-22浏览次数:10


《新闻传播专业前沿》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新闻传播专业前沿

Academic Frontier

课程代码

2030655

课程学分

2学分

课程学时

32

理论学时

32

实践学时

0

开课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

适用专业与年级

传播学专业四年级

课程类别与性质

专业选修课

考核方式

考查

选用教材

《新闻传播学前沿2022隋岩、哈艳秋主编 9787507851670,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22

是否为

马工程教材

先修课程

传播学概论20303022

课程简介

《新闻传播专业前沿》是传播学专业学生的大四专业选修课。本课程旨在为学生介绍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成果,以及新闻传播业内的一些新动态、新实践方式。这门课程特别关注当下学界业界争议比较大的话题,旨在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使学生在学习新闻传播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了解国内外研究关注的新焦点、新趋势,并增强学生对所学基本原理的分析运用能力。课程设计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既介绍理论研究的前沿,也介绍新闻传播实践创新。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要求学生对新知识有一定的接受和运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一方面,提高学生基本的研究能力,掌握新闻传播学的最新理论,为以后进一步深造、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业界的最新动态,为就业做准备。

选课建议与学习要求

本课程适合传播学专业四年级学生学习,对传播学原理有基本认知。

大纲编写人

/修订时间

2024.5

专业负责人

审定时间

2024.6

学院负责人

批准时间

2024.6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课程目标

类型

序号

内容

知识目标

1

掌握新闻传播相关的核心理论、基本知识。

2

了解新闻传播学科最新分支领域前沿发展。

技能目标

3

能用创新的方法或者多种方法解决新闻传播中的复杂问题或真实问题。

4

了解本科毕业论文的规范要求,具备基本的论文写作能力。

素养目标

(含课程思政目标)

5

爱党爱国,专业知识与德育元素自然和谐,明确爱国、诚信、敬业、有责任感的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L01品德修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涵养和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遵守法律法规、传承雷锋精神,践行“感恩、回报、爱心、责任”八字校训,积极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诚信尽责、爱岗敬业。

爱党爱国,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

L02专业能力:具有人文科学素养,具备从事信息传播工作或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

掌握传播学核心理论、基本知识,了解传播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具备初步的社会科学调查与研究能力。

L03表达沟通:理解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价值观,能在不同场合用书面或口头形式进行有效沟通。

应用书面或口头形式,阐释自己的观点,有效沟通。

L04自主学习:能根据环境需要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主动地通过搜集信息、分析信息、讨论、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能搜集、获取达到目标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实施学习计划、反思学习计划、持续改进,达到学习目标。

L05健康发展:懂得审美、热爱劳动、为人热忱、身心健康、耐挫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持续发展,具有爱护环境的意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理念与行动;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支撑度

课程目标

对指标点的贡献度

L01

H

5.爱党爱国专业知识与德育元素自然和谐,明确爱国、诚信、敬业、有责任感的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00%

L02

H

1.掌握新闻传播相关的核心理论、基本知识。

100%

L03

H

4.了解本科毕业论文的规范要求,具备基本的论文写作能力。

100%

L04

H

2.了解新闻传播学科最新分支领域前沿发展。

100%

L07

M

3.能用创新的方法或者多种方法解决新闻传播中的复杂问题或真实问题。

100%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各教学单元预期学习成果与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在媒介化社会中观照日常


预期学习成果:

理解生成式AI与算法媒体驱动下的人机互动新形态,能够区分“具身化/离身化”两种技术把握家庭、边缘群体与平台劳动的媒介化过程与经验差异,理解“可见性”“物质性”“照护劳动”等关键概念。

能在老龄化与育儿场景中识别媒介技术如何再塑关系、分工与情感秩序,并提出改进建议。

理解平台劳动的“中间地带”与摩擦/供应链资本主义,能进行超越“剥削—抵抗”的网络式分析。

增强对“数字女性主义”多维张力的判断:关怀伦理、品牌化、国家/平台/市场互动等。

教学内容:

  • 家庭与照护的传播学视角

  • 边缘群体的数字融入与无障碍

  • 平台劳动与中间地带

  • 数字女性主义

能力要求:

田野与叙事能力:构建微观生活史与平台机制的多层对话(老年/育儿/残障/零工)

制度敏感性:识别平台、政策、文化叙事对个体实践的形塑

方案生成:提出以可见性、公平性与无障碍为导向的设计与政策建议

教学重点:

从“家庭—平台—制度”多层级解释媒介化生活的权力循环

平台劳动的多行动者网络与“中间地带”

教学难点:

在关怀、效率、隐私、能动性之间寻找平衡的规范框架

将性别/残障/阶层交织性分析落到可操作的研究方案


第二单元 在风险社会中安放情感


预期学习成果:

掌握情感传播与“情动”理论的核心要义,区分情感极化、集体情感与情动媒介等关键议题。

能分析平台算法与内容策略如何放大/缓和情感极化,理解仇恨言论、反言论与统一内容的干预效应。

理解数字怀旧与媒介记忆的类型与生产逻辑,区分“适时记忆”“技术怀旧”“反怀旧”等机制与社会含义。

能以历史化与物质性视角评估情绪传播与数字记忆对社会心态与公共行动的影响。教学内容:

  • 情感传播的分歧与趋向

  • 情动媒介与实践平台劳动与中间地带

  • 媒介记忆与数字怀旧


能力要求:

实证评估:能设计实验/准实验/内容分析来评估情感干预与平台机制

历史化解读:以媒介史与物质性视角审视当代情绪现象

叙事构建:将个体情绪表达与集体记忆、社会结构相互勾连


教学重点:

算法与平台机制对情感极化与情绪经济的塑造

数字怀旧/反怀旧与社会心态、文化工业的互动

教学难点:

将“情动”理论精确操作化,避免概念过度弹性

在伦理上评估“情绪治理”介入对表达自由与公共理性的影响

第三单元 立足技术前沿:在人机互动中锚定自身


预期学习成果:

理解生成式AI与算法媒体驱动下的人机互动新形态,能够区分“具身化/离身化”两种技术路径及其传播学含义。

掌握“社会技术想象/意象”与“算法想象”的核心概念,能分析技术隐喻如何塑造公共理解与政策取向。

形成对“去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智能不可替代性”两种论证路径的辨析力,构建对AI传播的伦理与规范意识。

能将人机情感互动(如“人机之恋”“机器人化爱情”)现象与平台机制、社会文化结构联动分析。


教学内容:

  • 人机互动范式更新:从“内容生产影响”到“新传播主体与互动关系”

  • 人机情感维度

  • 社会技术想象与算法想象


能力要求:

批判性阅读与概念辨析:能准确界定“社会技术想象/意象”“算法想象”等术语并用于案例剖析

伦理评估能力:对人机情感关系中的风险、责任主体与治理边界提出合理论证

研究设计能力:以平台数据、田野观察、话语分析或多方法框架研究人机互动经验


教学重点:

人机互动的具身性/离身性张力及其对“传播主体—客体—媒介物”的再配置

社会技术想象如何穿透文化、制度与物质进程,影响政策与平台规则


教学难点:

在“去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不可替代性”之间建立兼容性的分析框架

将宏观“想象”与微观“实践”(如算法八卦)严密对接、避免空泛概念化


第四单元 风险与治理:在后人类时代应对风险


预期学习成果:

能将人机情感互动(如“人机之恋”“机器人化爱情”)现象与平台机制、社会文化结构联动分析。建立对平台风险(隐私、偏见、幻觉、垄断等)的系统性理解,能比较中美话语差异与中国情境下的政策逻辑。

掌握环境传播与环境治理的媒介化进路,理解“框架”“适应性框架”“心理距离”“平台行动主义”等关键路径。

能将AI供应链、数据中心资源消耗与电子废弃物治理纳入“媒介—环境—社会”三维分析。

能提出多行动者参与的风险治理方案,兼顾平台、政府、产业与用户的责任边界与协同机制。


教学内容:

  • 平台治理与隐私政策

  • 环境治理与媒介化


能力要求:

治理设计:提出兼顾算法透明、数据权属、隐私保护、公平性的综合治理框架

多尺度分析:把“供应链—平台—本地行动”串联,评估外部性与政策权衡

比较研究:跨制度与文化情境的政策与话语比较

教学重点:

将平台治理从“单点问题”提升为“系统性风险协同”

将环境传播从“内容动员”扩展至“基础设施与空间治理”

教学难点:

平衡创新与监管;在不同主体间明确边界与协作机制

将全球供应链问题有效转译为地方政策与可执行方案

教学方式

  • 讲授+工作坊:概念梳理与案例拆解并重

  • 读书会:围绕关键文献组织中英文对读与争鸣

  • 小型田野/平台实验:情感干预、可见性策略、无障碍评测

  • 政策模拟:平台隐私条款重写、AI影响评估与绿色转型路线图

考核与评估:

个人作业:概念辨析短文(30%):对“社会技术想象/意象”“情动”“适时记忆”等做本土语境重述

个人作业:个案研究报告(30%):选取感兴趣的话题,完成实证小研究

小组课堂讨论与展示(40%):跨单元的理论整合与批判性回应,政策建议书或产品设计原型

(二)教学单元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


教学单元

1

2

3

4

5

第一单元

在媒介化社会中观照日常



第二单元

在风险社会中安放情感

第三单元

立足技术前沿:在人机互动中锚定自身



第四单元

风险与治理:在后人类时代应对风险



期末考核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

教与学方式

考核方式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小计

第一单元

在媒介化社会中观照日常

课堂上讲解新闻传播研究前沿问题2024综述及研究思路,师生沟通交流媒介与日常话题。

概念辨析短文

4


4

第二单元

在风险社会中安放情感

根据授课重点指定相应读书资料,师生沟通交流,完成情感传播部分的学习。

概念辨析短文

8


8

第三单元

立足技术前沿:在人机互动中锚定自身

讲解新闻传播内容在生成式ai的不同内容形式与时代影响,小组讨论交流

个案研究报告

8


4

第四单元

风险与治理:在后人类时代应对风险

讲解未来传播的变化及未来趋势,风险与应对,小组讨论交流

个案研究报告

8


8

期末考核

小组演讲

小组ppt展示

4


4

合计

32


32

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新闻传播学前沿》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立足技术前沿—深入媒介生活—体验时代情绪—风险与治理”四大单元为主线,将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公共理性、技术伦理与实践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思政设计遵循“隐性融入、显性引导、问题驱动、情境化实践”的原则,形成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全链条协同。


一、总体目标与价值取向

立德树人:在技术革命与风险社会背景下,引导学生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传播观,树立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战略的职业理想。

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传播语境与全球传播秩序变迁,强化文化自信与国际沟通能力的统一。

公共理性与道德判断:在情绪化与算法化环境中锻造理性表达、审辩思维与道德决策能力。

技术向善与治理共建:倡导“技术—社会—制度”协同治理观,强调合规、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二、价值元素与单元内容的嵌入点


单元一 深入媒介生活:人民立场与社会关怀

思政主题: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社会公正。

- 在老龄化、育儿、残障与平台劳动场景中,突出对弱势群体的可见性与尊严的关注,倡导“无障碍+可负担+可理解”的传播服务。

- 以数字女性主义、照护劳动与平台劳动为切入口,讨论公平、机会与制度性偏向,培养问题意识与改革思维。



单元二 体验时代情绪:理性表达与文化自信

思政主题:理性公共性、历史自觉、文化自信。

- 针对情感极化与仇恨言论,训练理性辩论与非暴力沟通,强调“同理—证据—边界”的表达规范。

- 通过数字怀旧与媒介记忆,连接个人叙事与国家记忆、集体经验,增强历史纵深与命运共同体意识。

- 提升情绪治理能力与历史化思维,塑造理性自信与温度并重的传播者形象。


单元三 立足技术前沿:技术理性与人本关怀的统一

思政主题:科技强国、创新自信、技术向善。

- 以国产大模型、算力基础设施与开源生态为案例,讨论“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辩证关系。

- 对“去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不可替代性”展开价值辨析,确立对人的尊严、主体性与责任的底线共识。

- 探讨生成式AI的伦理规范与社会影响评估,强调“负责任的创新”与“以人为本”的治理原则。

-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意识,形成技术应用的伦理自觉与公共责任。


单元四 风险与治理:法治思维与协同治理

思政主题:依法治网、绿色发展、命运与共。

- 以个人信息保护、算法透明、反垄断为案例,强化法治意识与合规能力。

- AI供应链、数据中心耗能、电子废弃物纳入“绿色传播”议程,强调可持续与国际合作。

- 演练多主体协同(政府—平台—媒体—用户—NGO)的风险沟通与危机治理。

- 建立底线合规、系统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治理观。



五、课程考核

总评构成

占比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合计

1

2

3

4

5



1

40%

小组PPT汇报





100

X1

30%

概念辨析短文(个人)




100

X2

30%

个案研究报告(个人)




100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