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传播学概论 | ||||
课程代码 | 2030302 | 课程序号 | 4810 | 课程学分/学时 | 2/32 |
授课教师 | 沈慧萍 | 教师工号 | 05024 | 专/兼职 | 专职 |
上课班级 | 传播学B25-1 | 班级人数 | 23 | 上课教室 | 二教208 |
答疑安排 | 周四中午,新闻传播学院216办公室 | ||||
课程号/课程网站 | https://mooc1.chaoxing.com/course/209175363.html | ||||
选用教材 | 《传播学原理(第三版)》,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 | ||||
参考教材与资料 | 《传播学总论》,胡正荣,清华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 |
二、课程教学进度安排
课次 | 课时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式 | 作业 |
1 | 2 | 绪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 | 讲课 |
|
2 | 2 | 第一单元 传播的基本概念1 传播活动的基本概念:信息;人类传播的符号系统、意义及其表达 | 讲课 |
|
3 | 2 | 第一单元 传播的基本概念2 四大基本传播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 讲课 | 1)过程考核1(X1) 2)随堂小测验 |
4 | 2 | 第二单元 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 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 | 讲课 |
|
5 | 2 | 第二单元 传播的历史与发展2 大众传播(电子传播),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不同发展阶段与特点 | 讲课、讨论 |
|
6 | 2 | 第二单元 传播的历史与发展3 麦卡卢汉的媒介理论 |
| 1)分析媒介技术发展为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 2)随堂小测验 |
7 | 2 | 第三单元 传播的结构与功能1 传播的三种基本模式:线性模式、循环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 讲课、练习 | 绘制不同的传播模式 |
8 | 2 | 第三单元 传播的结构与功能2 传播的正功能说、负功能说 李普曼的重要学说:两个世界与拟态环境 | 讲课 | 随堂小测验 |
9 | 2 | 第三单元 传播的结构与功能3 个人调查报告汇报,主题为“地域文化传播”研究 | 汇报 | 过程考核2(X2) |
10 | 2 | 第四单元 传播之学1 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的人生经历及主要功绩 | 讲课、讨论 | 分析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
11 | 2 | 第四单元 传播之学2 传播学四大先驱的生平和贡献: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 | 讲课 | 随堂小测验 |
12 | 2 | 第五单元 大众传播的自由与社会控制1 施拉姆等人提出的“报刊的四种理论” | 讲课 |
|
13 | 2 | 第五单元 大众传播的自由与社会控制2 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手段:行政控制、法律控制、利益控制 | 讲课 |
|
14 | 2 | 第六单元 大众传播的受众与效果1 受众的定义、特征、分类、动机、选择性心理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强效果论、弱效果论、适度效果论 | 讲课 |
|
15 | 2 | 第六单元 大众传播的受众与效果2 经典效果研究理论:枪弹论、二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培养”理论、“知沟”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等。 | 讲课、讨论 |
|
16 | 2 | 第六单元 大众传播的受众与效果3 大众传播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小组项目报告汇报,主题为“热点传播事件或现象解析” | 讲课 汇报 | 过程考核3(X3) |
三、考核方式
总评构成 | 占比 | 考核方式 |
1 | 45% | 期终闭卷考,以选择题、简答题、分析题、论述题等多种题型,考察学生对传播学知识点和核心理论的掌握情况 |
X1 | 15% | 课堂表现,包括出勤率、课堂互动、随堂小测验等 |
X2 | 20% | 个人调查报告:运用观察法、访谈法等,进行主题为“地域文化传播”的研究,并形成相关报告 |
X3 | 20% | 小组项目报告,学生自行分组并选择近期社会热点,收集材料和数据,运用相关传播学原理,以文字、图表的形式分析该传播事件或现象 |
任课教师: 系主任审核:
日期:2025.9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