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丹池,女,共产党员,2019年本科毕业于上海建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毕业后入职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现任院团委委员、政治部(新闻中心)四级主任科员。目前就读于同济大学,攻读非全日制公共管理MPA专业硕士学位。
脚踏实地,厚积薄发
2015年,严丹池考入上海建桥学院传播学专业,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大学期间,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连续四年综合成绩保持专业第一。曾获得国家奖学金、上海市奖学金以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并多次获得校特等奖学金、一等奖学金。
在校期间,她兼顾理论学习与实践积累,顺利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大二参与新民晚报社、江山市人民广播电台的实习;大三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并在大三的学期参加搜狐新媒体实习。
严丹池表示,大学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对她的职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她在任职校电视台记者部负责人期间,记者编导方面的专业技能有了显著提升;她在学校白皓老师影像工作室学习实践时,与社会接轨的专业视角让她对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她看来,这些经验就像一块块拼图拼成了现在的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养,也帮助她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
不忘初心,锲而不舍
大四时,鉴于考公机会稀缺,又受家长期望的影响,严丹池全身心投入到公务员考试的备考中,她凭借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夜以继日的努力,最终成功上岸。毕业后,她顺利入职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负责法治宣传与新闻舆论工作。即使已经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她也并未忘记大学时期考研深造的梦想。尽管工作繁忙,工作日任务饱和、时常加班,她依然合理规划时间,坚持完成既定学习任务。
严丹池表示:“工作的经历让我不断沉淀和反思,深刻认识到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同济大学一直是我心之所向的学术殿堂,非常荣幸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我定会倍加珍惜学习机会,全力以赴提升自己。未来,我希望通过公共管理专业的学习,结合学院培养规划与工作实践,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升综合能力,为工作提供更多元化的视角。同时,期待结识更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拓宽视野,共同进步。
迎难而上,百折不挠
在法院工作的五年多时间里,严丹池主要负责法治宣传工作,涵盖新媒体建设、新闻专题片制作、策划普法活动、组织新闻发布会等。她工作踏实、认真负责、勇于创新,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先后荣获上海法院个人三等功、上海法院普法工作先进个人、杨浦区“青年岗位能手”、杨浦区禁毒工作表现突出个人、杨浦法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在普法形式创新方面,严丹池成绩斐然。她成功打造“杨小知”普法宣传品牌,参与“荷尖青青”系列院校合作品牌建设,与同济大学等7所院校法学院签约合作。此外,她在职业素养提升上也成果显著,连续两年在上海法院新闻舆论工作实战中表现出色,斩获一等奖和优秀策划奖。
严丹池回忆初入单位时,作为法律知识储备不足的新人,在将传播专业知识与法律融合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面对复杂案例,她虽时常难以理解,但始终秉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信念,深入钻研法律问题,与领导沟通新媒体策划创意,探索两者的融合之道,最终克服了困难。
回望过去 寄语未来
“越努力,越幸运。”这是严丹池一路走来坚信的理念,也是她想分享给学弟学妹们的宝贵心得。在分享经验时,她围绕学习、社交、心理建设三个关键方面,给出了三点极具价值的建议。
在学习和自我发展方面,她着重强调大学生要在扎实完成学业的基础上,全方位、有意识地培养自身能力与兴趣爱好。严丹池感慨道:“大学时光非常宝贵,在这段日子里,我们能够自由地安排生活节奏,尽情追求自己热爱的事物。可一旦步入职场,工作的忙碌会让我们很难再有如此充裕的时间,去规划和实现那些曾经的想法。大家要像我大学时努力争取学业成绩、参与实习一样,把握当下。每一份努力都不会白费,现在积累的能力和培养的兴趣,未来都可能成为幸运降临的契机。”
从人际交往和自我认知层面出发,严丹池鼓励大学生积极加入学校的部门和社团,踊跃报名参加各类比赛活动。在她看来,参与这些活动是拓展人际圈的有效途径。在不同的平台上与形形色色的人交流互动,能让同学们接触到多样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理念,进而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每一次勇敢地走出舒适圈,结识新朋友,参与新挑战,都是在为自己创造更多幸运的可能。
严丹池还提醒大学生要注重心理素质建设。在学习和生活中,压力不可避免,关键是要学会在压力大的情况下调节自己的心情,有效控制情绪。只有保持积极稳定的心态,才能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更加从容应对,学习和工作效率也会显著提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