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围绕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大量调研,持续对焦当今新闻传播行业的人才需求,并为实现这一系列需求,构建了具有能力进阶特色的、符合新闻传播行业发展趋势的专业实践体系:创建了从大一到大四“实践不离手”的专业实践平台,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课程实践使学生掌握单项技能,通过校内实训平台训练使学生掌握综合技能,通过校外实习训练使学生练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课内实验实践。本专业按照培养方案开设实验课程的专业课包括《视频采集与制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融合媒体报道》、《新闻摄像》、《网页制作》、《网络广播实务》、《视频新闻实务》、《纪录片与微电影制作》、《数据新闻》、《播音与主持》、《网络主播》等,以上课程实验开出率均为大纲要求的 100%。《播音与主持》、《网络主播》则为独立设置的实践课。上述含有实验的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研究方法,由演示性、验证性、操作性、综合性和设计性等多层次实验内容构成, 旨在巩固知识、验证理论、培养动手能力。
(二)集中实践教学——单周实训。集中(约 1周)时间进行专题训练,如新闻采写项目、媒体业务实训、融合新闻创作实训、社会调查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实验的意识,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
(三)专业平台实践。本专业因应媒体数字化发展趋势,开辟丰富的第二课堂—— 专业实践平台,在专业实践中锻炼学生专业技能、锤炼专业品格。本专业依托专业核心课程搭建了8个全真校内实践平台,如《新闻采访与写作》创建微信公众号“建桥建桥我是新闻”、《新闻编辑与评论》制作电子报《新闻习报》、《视频新闻实务》、《新闻摄像》等运行校园电视台“建桥 TV”、《网络广播实务》搭建网络电台“建桥时光”、《数位影音》创建视频号“桥这里”、《数据新闻》创建网站“‘据’说世界”、《融合新闻报道》运营融合账号“桥见 QJ深度”、SJQU融媒创造营等。这些课程将平台真实任务纳入课程教学,学生全员参与,教师全程指导,接受受众的检验与评价,从而使课程教学成果化。新闻学专业实践平台具有全员、全程、全媒体等特点,贴合行业发展要求,契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校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
(四)实习实践。新闻学专业重视学生实习实践,形成了分散式实习(一二年级)、大三下学期(校外)专业实习和大四毕业实习的三级实习体系。
分散式实习通常是大一、大二学生在校学习或寒暑假自主实习,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企业实习。校外专业实习是一门课程,安排在大三学年第二学期,学生每周至少三天进入社会开展专业实习,共 16周。20个学生配备一名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制作简历和求职面试,走访了解学生实习情况,收集用人单位反馈意见,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完成实习总结等。毕业实习则要求每位毕业生在大四阶段必须完成至 10周的实习,有明确的实习时限和要求,学生毕业实习工作的单位、岗位、内容、进程、总结都要求呈现在《上海建桥学院毕业实习指导记录本》中,并由实习单位的带教老师给出实习评价, 最后由校内指导教师依据表现综合评定毕业实习成绩。
分散式实习、校外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三者时间先后、功能递进。分散式实习鼓励低年级学生自主开展不作强制要求,校外专业实习让大三学生提前试水社会和行业, 摸清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专业能力,为毕业求职积累经验。毕业实习与毕业就业接轨,对口性、精准性要求高。多年来,新闻学专业的三级实习体系日趋完善,运行良好,为实现“上岗即上手 毕业既就业”应用型人才培育目标提供了保障。
(五)产教融合实践。作为应用型试点建设专业,新闻学专业坚持走“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共同培养”的人才培养道路。在学校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等相关规范指导下,积极推进产教融合, 开展校企合作,重视对实习基地建设与利用,做好调研论证、校企洽谈、项目引进、制定方案、协议签约、组织实施、跟踪评估、总结改善等工作。
本专业前期与东方卫视 SMG、小荧星、喜马拉雅、宣传通讯等媒体单位签署校企合作协议。2022年一流专业建设以来,与上海报业集团、奉贤融媒体中心、临港顶科社区、上海保周集团、上海群昇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悦采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映皓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行业单位新建校企合作关系,参与学院主导的与西安商会合作的菲声品牌直播项目等。通过产教融合项目的规划和实施,提升学生实践参与率与实效性,助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新闻学专业将不断拓宽校企合作渠道,打通高校和企业之间产教双向融通平台,使得产教融合的理念和方法成功落地,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开发产教融合课程、实施产教融合项目、组建双师双能团队、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制定教学质量标准、组织社会培训及文化建设等环节或领域发挥协同助力,以达专业教学模式、手段与方法的整体性、系统性改革目标,满足专业课程与产业紧密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