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师生珍岛行,数智转型取真经”——广告系师生走访上海珍岛信息科技公司 探秘企业

发布者:田园发布时间:2024-05-10浏览次数:10

 510日,我院广告系系主任鄢霞老师,辅导员庄圆老师、魏春红老师带领广告系大三同学,前往珍岛信息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珍岛信息技术公司”,或“珍岛集团”)进行实地参访。此次活动是上海建桥学院校企合作联盟框架下的一部分,旨在加深学生对数字营销领域的理解。作为校企联盟重要合作伙伴的珍岛集团,在SaaS智能营销云平台领域占据领先地位。通过参观和聆听行业大咖演讲,同学们亲身体验了珍岛集团的创新文化和数智化转型实践,并对数字化广告的发展和企业数智化转型的行业趋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走进珍岛,感受卓越

 我院师生抵达后,珍岛集团院校事业部东部大区总经理石磊先生热情地带领大家对企业进行了参观,并向大家介绍了珍岛集团的概况。珍岛集团创立于上世纪90年代,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信息科技专业领域内的技术与软件的开发、转让、咨询等服务,以及广告设计、制作、代理等多种业务。集团一直保持与时俱进,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为企业提供数智能化转型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商,并已累计助力20万余家企业开展数智化转型,覆盖了汽车、金融、企服、零售、电子商贸、生产制造、生活、医疗大健康等多个领域。

参观结束后,众人落座会议室,开始聆听珍岛集团KA院校产品总监高贤老师为大家带来的珍岛集团发展壮大历程的专题讲座。“珍岛集团由一群有理想有闯劲的年轻广告人于上世纪90年代草创,而今已经从一个小作坊成长为一个即将上市的大型集团化企业。”高贤老师娓娓道来。通过高贤老师生动形象的讲述,同学们认识到珍岛集团之所以能够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客户群体和业务范围、成长为一家引领行业的卓越企业,是与集团始终保持着对行业发展的高度敏感,不断加强技术研发、不断引进优秀人才,并积极与业界同仁交流和分享分不开的。




对话大咖,行稳致远

高贤老师在介绍完珍岛集团的概括和发展历程后,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行业趋势,对大家最关心的未来就业问题与同学们做了深入交流,并为大家答疑解惑。

高贤老师认为,随着广告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行业对广告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想要在行业中站稳脚跟,就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大胆的创新思维和高度的团队精神。为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同学们除了上好基础课程外,还要额外关注行业动态和新技术的发展,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此外,高贤老师还特别强调大家在大学期间应该注重学习和实践的结合,积极参加各种广告比赛和项目实践,从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并有效提升自己的实操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高贤老师还和大家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交流,不仅认真回答同学们的提问,还向大家抛出自己的问题,以启发大家的思考。



现场问答摘录

Q: 柴卓跃同学:“刚刚您讲了许多珍岛的转型之路,那么珍岛集团是如何营销自己提供的营销的呢?”

A:高贤老师:“我们公司专注于SaaS服务,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以短视频制作为例,我们能够为客户定制短视频制作工具,这些工具内置了丰富的特效和公式化内容,帮助客户更快速、更高效地创作。在使用过程中,我们的专业服务团队会陪同操作,确保他们充分利用软件的各项功能。我们的使命是让每一位客户都能成为我们的长期合作伙伴,因此,公司注重通过为头部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来建立口碑,而非依赖营销。”
      Q:孔鹏飞同学:“那么珍岛集团做整体营销的流程是什么样的呢?”A:高贤老师:“我们都是会进行AB测试,也就是对照性试验。这种测试方法的核心是在小规模的样本群体中,通过相同的标签选择人群进行实验。只有当实验结果出现显著差异性时,我们才会选择表现更优的方案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能会进行数十个甚至数百个的测试版本,最终选择数据表现最佳的那个版本进行应用。”
      Q:高贤老师:“面临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的很多策划都可以用AI来生成。同学们对这种情况有什么看法?”A:王力宇同学:“人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工智能学习的东西是相对固定的,在创意性等方面还是有许多的不足,如果越来越多人使用ChatGPT来做策划的话,以后的策划案会越来越趋同,所以在AI时代下,人应该要做的是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来应对这种趋势。”




校企互动,未来可期

这次校外实践活动为广告专业的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与业界大咖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同学们切身地感悟了本行业领军企业的发展历程。而通过企业主讲人的介绍和与同学们的互动,大家又明晰了数智化时代行业的发展方向与自身所需要具备的素质。

此次对珍岛集团的参访为同学们搭建了与行业顶尖企业互动交流的平台,更向大家展示了广告学专业在新技术时代的广阔发展空间。

未来,广告系将与珍岛集团更积极地推动创新课程的开发、SaaS平台的教学化引入等尝试,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以培养更多适应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