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亚军——像胡杨一样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

发布者:田园发布时间:2025-03-14浏览次数:12

       施亚军,男,汉族,中共党员,浙江杭州人,1998年生,上海建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21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后,他加入上海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前往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工作,先后在第一师团委、第一师融媒体中心服务。三年服务期满后,他决定留在原单位工作,目前担任第一师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新媒体运营岗员工。



(以下正文)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杭州人,无论他身处何方,总能感受到人们对江浙富庶地区的钦佩与向往。然而,施亚军却与众不同,他仿佛是生长在沙漠边缘的胡杨,自从他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塔里木河源头的阿拉尔市,他就确信自己属于这片土地。

志愿西行,边疆初绽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青年要堪当大任,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炼。到西部去投身志愿服务,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经风雨、见世面才是青年成才之道。

在上海建桥学院度过的四年学习生活,让施亚军对新闻专业的热爱愈发深沉,“感恩 回报 爱心 责任”的校训深刻影响着他。临近毕业,施亚军被学院党组织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在入党申请书中毅然表达了加入西部计划的强烈意愿。20218月,施亚军成功通过考核,奔赴离家4000多公里的新疆阿拉尔市。自此他在这一待便是三年,用三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初到服务地,施亚军的心中既充满了对未知的期待,又夹杂着一丝忐忑。当双脚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时,困难便接踵而至。阿拉尔地处地震带,时不时发生的小震总是让他内心充满恐惧。尤其是那一次达到6级的强烈地震,房屋剧烈摇晃,那程度让他恍惚觉得大地随时会张开恐怖的巨口将他吞噬。而隔三岔五袭来的沙尘暴,更是如同凶猛的野兽,让人望而生畏。饮食方面,习惯了清淡口味的施亚军,面对浓郁的新疆风味,一时难以适应。然而,好在上海市项目办和一师项目办无微不至的关怀,如同温暖的阳光,逐渐驱散了他心中的阴霾。领导和志愿者伙伴耐心地为他解答各种疑惑,关心他的生活起居,让施亚军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渐渐地,他开始适应这里的生活。

志愿服务第一年,在第一师团委,施亚军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负责共青团的宣传工作。他每日精心编辑运营着“青春第一师”微信公众号,同时积极协助开展各类活动。施亚军的专业能力节节攀升,取得了领导赞赏、社会认可的成果,在全国项目西部计划志愿者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而这些荣誉和成果,就像种子为未来埋下了伏笔。

新闻坚守,专业助力成长

志愿服务第二年,施亚军岗到第一师融媒体中心。他的志愿服务生活与职业生涯规划奇妙地契合在一起,由此开启了一段充满挑战的工作之旅。在这段旅程中,施亚军先后涉足新媒体文字编辑、短视频编辑、新闻记者以及航拍飞手等多个岗位。

在新媒体文字编辑岗位上,每日面对海量信息,要在严格的时间要求下发布出有深度和价值的新闻。领导的严格要求和读者的挑剔眼光,让施亚军压力倍增,宣传报道贯穿活动前中后期,朝九晚五的工作节奏让他疲惫不堪。在自媒体时代,传统新闻单位影响力下降,辛苦付出却得不到期待的关注和好评,“正规军干不过游击队”的现实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新闻理想也悄然动摇。生活中,由于工作繁忙,施亚军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和朋友,关系逐渐疏远。

然而,一篇《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的报道如明灯照亮了施亚军前行的道路。他回忆起在融媒体中心的点点滴滴。为拍摄胡杨最美瞬间,施亚军不顾烈日暴晒和风沙侵袭,多次深入沙漠,甚至在迷路、手机无信号的恐惧中,凭借执着和热爱找到了出路;深入天山高海拔牧场探访高原警犬基地,尽管高原反应让施亚军头晕目眩、呼吸困难,他依然坚持记录驯犬员与警犬的深厚情谊;采访抗美援朝战士、兵团老军垦及上海知青等前辈,他们回忆初进塔里木时,环境恶劣却毫不退缩,凭借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扎根于此,他们的“献了青春献子孙”故事让施亚军深刻感悟这片土地的历史……

在这一系列经历中,施亚军的新闻作品逐渐展现出亮点。通过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克服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和实践操作失败的打击,他掌握了在短时间内准确捕捉新闻要点、以独特视角展现新闻事件、运用生动语言和精彩画面吸引读者关注的方法。施亚军参与新闻直播作品《2023年兵团大春播》不仅在当地获得广泛好评,还获得了省级新闻奖。

施亚军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与不足,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领略了天地的广阔与壮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结识众多不同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和人生,懂得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深知,只有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履行新闻人的职责,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扎根边疆,奉献书写华章

阿拉尔市,这座年轻的城市与施亚军年龄相当,仿佛与他有着一种特殊的缘分。当他初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心中满是对未知的期待与不安。也许是厌倦了大城市的喧嚣和拥挤,他渴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寻找不一样的人生。

然而,陌生的环境和文化差异如同一堵无形的墙,让施亚军感到有些不适应。这里的一切与其熟悉的家乡截然不同,从建筑风格到人们的生活方式,都让他感到陌生而新奇。但他深知,融入是服务的基础。正如《我的阿勒泰》中有一句台词:“如果你想留在这里,就千万不要觉得自己特别聪明,是城里来的。”于是,施亚军积极主动地与职工群众交流,学习他们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在热闹的氛围中感受着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也爱上了这里的特色美食。渐渐地,他与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变得亲切起来。

在工作中,施亚军与同事们密切合作,共同为服务地的发展贡献力量。他们一起熬夜加班,只为了能把最好的新闻内容呈现给大家;他们一起深入基层,记录下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故事。他们的努力和奉献让施亚军敬佩,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扎根边疆的决心。

24年春节,这是施亚军三年来首次返回家乡。当他走出地铁站,看到地铁站已经修到了家门口,心中满是感慨。杭州的繁华让他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与初显城市规模的阿拉尔形成鲜明对比。7月,和施亚军同期的志愿者也纷纷离开,他们有的回到了家乡,有的去了其他更繁华的地方,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们的离去让施亚军开始动摇,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个噩耗传来,今年10月份,奶奶因病离世。因为工作繁忙,施亚军未能返回送其最后一程,这让他心生愧疚。那一刻,施亚军陷入了极度的痛苦和反思之中。他开始思考未来该如何面对,是选择回到家乡陪伴家人,还是继续留在这片土地上追逐自己的梦想。国家对西部发展的支持,自己的新闻理想,似乎只有在新疆,在西部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施亚军毅然选择留下。他知道,奶奶会理解他的选择,她一直希望施亚军能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施亚军的西部计划服务期于今年的7月结束。八月份他选择入职志愿服务期间服务单位第一师融媒体中心,继续在新媒体部新媒体运营岗位上奉献,同时积极备考记者证,以期待在职业规划上获得更进一步的机会。施亚军知道,这条路并不容易,但他愿意为之努力奋斗。

未来,施亚军将继续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热情,为阿拉尔市的发展添砖加瓦。他愿意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挥洒在这里,见证这里的繁荣与进步。施亚军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阿拉尔市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施亚军会用实际行动诠释他的选择,用他的坚持书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