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络与新媒体发展史》教学大纲

时间:2024-11-20浏览:10设置


中外网络与新媒体发展史》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文)中外网络与新媒体发展史  

(英文)History of Internet and new media

课程代码

2030791

课程学分

2.0

课程学时

32

理论学时

32

实践学时

0

开课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

适用专业与年级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2级本科生

课程类别与性质

专业课程必修

考核方式

考试

选用教材

李良荣,徐钱立《中国互联网新闻发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9月第1

是否为

马工程教材

先修课程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课程简介

《中外网络与新媒体发展史》是一门以网络与新媒体历史为研究对象的新闻传播学学科,该 课程对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阶段、时代背景、发展特征、技术进步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地探讨。 本课程是面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网络与新媒体的相关历史知识;了解中外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阶段、时代背景、发展特征、技术进 步,特别是与互联网、微博、微信、APP、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电子商务等网络与新媒体形式发展的关系。

选课建议与学习要求

本课程适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学生最好有一定的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学、新闻学等学科基础。

大纲编写人

/修订时间

2024.3.1

专业负责人

(签名)

审定时间


学院负责人

(签名)

批准时间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课程目标

类型

序号

内容

知识目标

1

阅读新媒体发展案例与时代背景的关系的资料


2

掌握中外网络与新媒体发展相关的历史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

3

掌握新媒体策划中历史知识在策划创新的作用


4

网络与新媒体内容传播基本能力:文本写作与编辑、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则。



5

学习并借鉴大师和成功案例并为新媒体策划和制作提供素材。对新媒体创作应用技术进行延展学习和应用。

素养目标

(含课程思政目标)

6

奉献社会,富有爱心,懂得感恩,自觉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具有服务社会的意愿和行动,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公益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二)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LO1品德修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涵养和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遵守法律法规、传承雷锋精神,践行“感恩、回报、爱心、责任”八字校训,积极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诚信尽责、爱岗敬业。



LO2专业能力:具有人文科学素养,具备从事信息传播工作或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



LO3表达沟通:理解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价值观,能在不同场合用书面或口头形式进行有效沟通。





LO4自主学习:能根据环境需要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主动地通过搜集信息、分析信息、讨论、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LO6协同创新:同群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做集体中的积极成员,善于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善于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利用自己的知识与实践来提出新设想。

(三)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支撑度

课程目标

对指标点的贡献度

LO1

H

爱岗敬业,热爱所学专业,勤学多练,锤炼技能。熟悉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习实践中自觉遵守职业规范,具备职业道德操守。


100%

LO2

①②③

HHH

具有专业所需的人文科学素养。


100%

新媒体内容生产所必备的,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的职业素养


100%

新媒体的核心理论及运作的基本技能


100%

LO3

M

应用书面或口头形式,阐释自己的观点,有效沟通。

100%

LO4

M

能根据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并设计学习计划。

50%





LO6

①②③④

HMLM

在集体活动中能主动担任自己的角色,与其他成员密切合作,善于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共同完成任务。

有质疑精神,能有逻辑的分析与批判。

能用创新的方法或者多种方法解决复杂问题或真实问题。

了解行业前沿知识技术。


100%



LO7

①②

MH

能够根据需要进行专业文献检索。

能够使用适合的工具来搜集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鉴别、判断与整合。


100%


LO8

M

理解其他国家历史文化,有跨文化交流能力。


80%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各教学单元预期学习成果与教学内容

1周  导论:中外网络与新媒体发展史考核要求

知道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考核方式了解中外网络与新媒体发展概况,并掌握中外网络与新媒体发展的内涵、变迁、形态及研究意义


2/3周 互联网缘起(全球)

知道世界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史;了解新媒体技术进化逻辑分析。并掌握2G3G 4G5G技术在全球领域领域带来的互联网重塑;掌握新兴媒介形态类型。了解国外发达国家互联网出现之前的媒体发展史及发展基本情况。


4/5周 民用互联网的普及与信息大爆炸

了解国内外民营互联网发展现状及特点;了解我国四大门户网站发展历程;学习CNNIC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掌握我国网民基本情况。


6/7周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

学习互联网在中国的萌芽、兴起、成长和发展历程;了解中国市面上的几大网站发展史及盈利模式;掌握我国主流社交媒体发展概况。


8周   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

学习国内外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发展情况;理解人工智能影响下的传媒业发展;了解网络安全需求。


9/10周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

了解西方传统媒体入网的路径;理解传统媒体的困境及新兴媒体称为新主流媒体;掌握当下党媒、民媒、自媒体三足鼎立的优势与劣势。


11周  网络文化

理解文化是如何通过网络媒介形成影响力的;理解亚文化为什么是“亚”文化;掌握新媒体是如何通过掌控话语来掌控和收编“亚文化”的。


12周 网络与日常生活(商务、公共、互联网政务等)

掌握电子商务的分类和特征;学习和理解网络环境下公共服务供给主要方式;了解互联网政府的概念及类型。


13周 互联网治理发展与演变   

掌握新媒体舆论成为社会舆论的主体的相关概念及意义;了解新媒体舆论的特点;了解网络治理的发展和演变;了解国外内网络治理的特征及不用。

14周  短视频与网络直播

掌握视频网站、新媒体短视频、新媒体直播等的概念、特征、分类等;了解视频网站、新媒体短视频、新媒体直播等目前发展情况;了解我国视频网站、新媒体短视频、新媒体直播市场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5周 汇报 小组完成作业,并在课堂开展交流

分析本学期案例应用,掌握网络对传统文化产业有哪些冲击;了解我国新形势下文化产业的特点。

16周   总复习

对本课程知识有总结性认识;了解网络与社会的应用场景,理解网络媒介对社会发展重要影响。





(二)教学单元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


教学单元

1

2

3

4

5

6

7

8

导论:中外网络与新媒体发展史考核要求





互联网缘起(全球)






民用互联网的普及与信息大爆炸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






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






网络文化

网络与日常生活(商务、公共、互联网政务等)






互联网治理发展与演变   





短视频与网络直播






汇报 小组完成作业,并在课堂开展交流



总复习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

教与学方式

考核方式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小计

导论:中外网络与新媒体发展史考核要求

讲课


考试、考核

2


2

互联网缘起(全球)


讲课讨论



考试、考核

4


4

民用互联网的普及与信息大爆炸


讲课讨论



考试、考核

4


4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


讲课讨论



考试、考核

4


4

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

讲课


考试、考核

2


2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


讲课讨论


考试、考核

4


4

网络文化


讲课讨论


考试、考核

2


2

网络与日常生活(商务、公共、互联网政务等)


讲课讨论


考试、考核

2


2

互联网治理发展与演变   


讲课

考试、考核

2


2

短视频与网络直播


讲课

考试、考核

2


2

汇报 小组完成作业,并在课堂开展交流


汇报


考察

2


2

总复习


复习

考察

2


2

合计

32


32

(四)课内实验项目与基本要求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目标要求与主要内容

实验

时数

实验

类型

1





2





3





实验类型:①演示型  ②验证型  ③设计型  ④综合型

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结合中外网络与新媒体发展史内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思政元素。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将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协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课程考核

总评构成

占比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合计

1

2

3

4

5

6

7

8


1


50%


期末考试



100






100

X1

10%

平时表现

10

20

10

20


30


10

100

X2

20%

小组项目报告

10

20

30

10


30



100

X3

20%

期末论文个人

10

20

40




30


100

评价标准细则(选填)

考核项目



考核要求

评价标准

100-90

89-75

74-60

不及格

59-0

1







X1







X2







X3







X4







X5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