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传播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时间:2024-11-20浏览:10设置


《   中外传播学理论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文)中外传播学理论

(英文)Communication Theories of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课程代码

2030654

课程学分

2

课程学时

32

理论学时

32

实践学时

0

开课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

适用专业与年级

传播学、新媒体专业  二年级或三年级

课程类别与性质

专业必修课

考核方式

1+X

选用教材

西方传播学理论评析》,戴元光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8

是否为

马工程教材

先修课程

《传播学概论》

课程简介

《中外传播学理论》是传播系的专业特色课程,作为院级平台理论基础课《传播学概论》的进阶与后续,选择性地为需要在传播理论方面有所深入和加强的专业开设。适合开设此课程的专业有:传播学、新媒体等。

本课程是传播学的理论进阶课。在先导课程《传播学概论》中学生对传播学的起源、学科创建、主要理论、核心概念以及社会应用有了初步了解,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尚且不够,更重要的是缺乏在课堂上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机会、并且对当前国内和国际最前沿的学科动向缺乏了解。本课程将在上述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和提高。

本课程设计成32个学时,每周2个学时,以西方传播学的主要流派为线索,为学生梳理传播学史上重要的理论核心概念、代表人物、理论发展与社会应用过程,涉及的流派有哥伦比亚学派(主流传播学)、芝加哥学派、技术学派(多伦多学派)、文化研究学派和政治经济学派等,最后一章将重点介绍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良好地融为一体。

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要运用案例教学法,在透彻讲解核心概念和理论逻辑的同时,注重理论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教学内容生动反映近年来中外传播学界的学术前沿动态,课堂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并有翻转课堂的设计,以达到让学生将传播学基本理论吃透、培养学生用传播学视角观察、评论、分析时事的能力。

选课建议与学习要求

作为《传播学概论》后续的进阶课程,本课程应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在《传播学概论》之后开设。按专业方向不同、培养计划的细微差异,也可安排在二年级或三年级。本课程需要学生对传播学的基本情况和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基础,故不适合在第一学期开设。

大纲编写人

/修订时间

202312

专业负责人

审定时间

20242

学院负责人

批准时间

20242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课程目标

类型

序号

内容

知识目标

1

掌握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和知识。对西方传播学理论的流派、人物、代表性主张有较高层次的理解。对传播学科国内和国际最前沿的动向有所了解。

技能目标

2

能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运用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和知识分析各种传播现象。

3

有质疑精神,逻辑分析能力和批判能力。能够反思中外传播学理论的异同。

4

能够进行专业文献检索;能够精读并理解传播学经典专著和前沿论文

素养目标

(含课程思政目标)

5

爱党爱国、爱岗敬业,熟悉传播学法律法规,具备职业道德操守。

6

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在理解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比较学习中西方传播学理论。

(二)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LO1品德修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涵养和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遵守法律法规、传承雷锋精神,践行“感恩、回报、爱心、责任”八字校训,积极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诚信尽责、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热爱所学专业,勤学多练,锤炼技能。熟悉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习实践中自觉遵守职业规范,具备职业道德操守。

LO2专业能力:具有人文科学素养,具备从事信息传播工作或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

掌握传播学核心理论、基本知识,了解传播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具备初步的社会科学调查与研究能力。

LO3表达沟通:理解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价值观,能在不同场合用书面或口头形式进行有效沟通。

应用书面或口头形式,阐释自己的观点,有效沟通。

LO8国际视野:具有基本的外语表达沟通能力与跨文化理解能力,有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意识。

理解其他国家历史文化,有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支撑度

课程目标

对指标点的贡献度

LO1

H

5.爱党爱国、爱岗敬业,熟悉传播学法律法规,具备职业道德操守。

100%

LO2

H

1.掌握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和知识。对西方传播学理论的流派、人物、代表性主张有较高层次的理解。对传播学科国内和国际最前沿的动向有所了解。

60%

3.有质疑精神,逻辑分析能力和批判能力。能够反思中外传播学理论的异同。

20%

4.能够进行专业文献检索;能够精读并理解传播学经典专著和前沿论文

20%

LO3

M

2.能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运用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和知识分析各种传播现象。

100%

LO8

H

6.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在理解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比较学习中西方传播学理论。

100%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各教学单元预期学习成果与教学内容

导论


知识点:复习《传播学概论》中传播基本概念如信息、符号、媒介等;基本理论知识点如传播学科的建立、四大奠基人及他们的主要贡献;传播的功能;传播的模式;传播效果等。

能力目标:学生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及教学安排,根据自身情况做好学习计划。

教学难点:梳理、复习《传播学概论》的知识点,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掌握理论的短板,对传播学的体系框架建立清楚的认知。

第一单元  哥伦比亚学派:大众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哥伦比亚学派


知识点:介绍以美国哥伦比亚学派为代表的传播效果研究,即西方国家的主流传播学派。前两个学时介绍拉扎斯菲尔德创立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范式:实地调查法和定量分析。效果研究中的“有限效果论”。伊莱休卡茨等人做的人际传播研究。对意见领袖概念的补充。

能力要求:掌握传播学研究方法中的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的基本操作方式。

教学难点:能够针对某一个大众媒介(或媒介节目内容)进行受众调查和效果分析。


第二节:多元化的效果研究

知识点:介绍拉扎斯菲尔德以后的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理论。创新扩散研究。第三人效应。重点介绍使用与满足理论。该理论的诞生背景、受众的主动性。在电视媒介上的应用。

能力要求:能够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在互联网情境下开展讨论


第二单元  芝加哥学派


第一节:内向传播与人际传播


知识点:介绍芝加哥学派在内向传播与人际传播方面的成就。杜威对“传播”的阐释。库利“镜中我”。米德“象征互动论”。

能力目标:掌握人际传播学的“约哈里窗口”在当今职场人际传播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库利-米德“象征互动论”的内涵。


第二节:城市传播

知识点:介绍帕克的城市传播学,对大众媒介在城市传播中的功能的阐释。

能力目标:掌握城市传播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个案研究。

教学难点:以“上海的城市传播”为题,运用城市传播理论进行个案研究。


第三单元  文化研究学派  


第一节:文化研究学派的主要人物

知识点:威廉斯“文化的定义”,霍尔“编码与解码”理论、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研究”。亚文化的定义。伯明翰学派所做的亚文化是哪些文化。他们的研究得出怎样的结论。

能力目标:参考霍尔理论,与学生一起开展课堂讨论,对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中的“文化符号”进行“编码和译码”。

教学难点:结合当下青年现状,运用“亚文化”理论分析Z世代青年的亚文化特征。


第二节:符号学


知识点:介绍视觉传播及符号学相关理论。重点为索绪尔“三种符号”、“能指与所指”。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能够简单地说出某个视觉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能力目标:掌握文本分析法,以当代的电影、摄影、广告为例,与学生一起课堂实践“解读图像”。

教学难点:罗兰巴特的符号系统。对明星的脸和埃菲尔铁塔的文本分析。符号解读与文本分析在视觉图像实践:如绘画、摄影、广告中的应用。

第四单元  技术学派

知识点:介绍技术学派(多伦多学派)及其后继者对媒介技术的研究成果。技术学派的主要人物:麦克卢汉、英尼斯、梅罗维茨等。技术学派对“媒介即讯息”的阐释。麦克卢汉的主要理论。英尼斯“传播的偏向”理论。偏向时间的媒介与偏向空间的媒介。梅罗维茨“媒介情境”研究。戈夫曼“前台与后台”理论。

能力目标:理解并掌握媒介技术学派的主要视野与观点,结合当下的互联网情境分析“媒介技术引发人类日常生活各方面的变革”

教学难点:理解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并运用其分析“Z世代青年如何通过自媒体自我呈现”

第五单元  批判学派与政治经济学派


第一节:批判学派

知识点: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基本情况:主要人物: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哈贝马斯等。掌握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了解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的“文化产业”概念。

能力目标:理解并能够将“公共领域”理论运用于网络公共空间的分析。

教学难点:理解“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涉及马克思的一些理论。与学生一同钻研马克思的理论,加深对“文化产业”的理解。


  1. 政治经济学派

知识点:了解政治经济学派的成立背景及基本情况。主要人物:戈尔丁、默多克。主要观点。政治经济学派眼中媒介对社会的作用。

能力目标:理解并能够运用政治经济学派的观点分析当前媒介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派的关系,适时融入课程思政。

第六单元  网络传播新理论


知识点:了解近年来较新、较前沿、与互联网相关的传播理论:曼纽尔 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中的网络节点理论。“全球网络化”、“文化认同”、“多向度政治”等较新的概念。

能力目标:翻转课堂,学生提交社会调查报告,在课堂上演讲、交流,教师讲评。

教学难点:通过前沿学术理论的了解和学习,学生掌握用较新的理论视角看互联网、看社会现象、看我们的生活。


(二)教学单元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


教学单元

1

2

3

4

5

6

导论




第一单元  哥伦比亚学派:大众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哥伦比亚学派




第二节:多元化的效果研究




第二单元  芝加哥学派

第一节:内向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二节:城市传播




第三单元  文化研究学派  

第一节:文化研究学派的主要人物




第二节:符号学




第四单元  技术学派




第五单元  批判学派与政治经济学派

第一节:批判学派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派




第六单元  网络传播新理论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

教与学方式

考核方式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小计

导论

讨论

讨论题

2


2

第一单元  哥伦比亚学派:大众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哥伦比亚学派

讲授+讨论

讨论题

2


2

第二节:多元化的效果研究

小组讨论

讨论题

2


2

第二单元  芝加哥学派

第一节:内向传播与人际传播

讲授

阶段性练习

4


4

第二节:城市传播

讲授+讨论

讨论题

2


2

第三单元  文化研究学派  

第一节:文化研究学派的主要人物

讨论

小组作业

4


4

第二节:符号学

小组讨论+展示

小组作业+汇报展示

4


4

第四单元  技术学派

讲授

思考题

4


4

第五单元  批判学派与政治经济学派

第一节:批判学派

讲授+讨论

讨论题

2


2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派

讲授+讨论

讨论题

2


2

第六单元  网络传播新理论

翻转课堂

小论文

4


4

合计

32


32

(四)课内实验项目与基本要求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目标要求与主要内容

实验

时数

实验

类型

1





2





3





实验类型:①演示型  ②验证型  ③设计型  ④综合型

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思政教育目的是:通过将将时政热点与基本知识点动态地穿插、融合,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传播观,正确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传播体制的优越性,提高识别和抵制境外敌对势力与社会不良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够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角度出发,反思和批判吸收西方传播学理论。在此基础上,课程建设团队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互鉴的传播理念,尝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现代传播学课程体系。


五、课程考核

总评构成

占比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合计

1

2

3

4

5

6


1

50%

期末笔试

50

20

20


10


100

X1

10%

阶段性练习(线上)

60

30

10




100

X2

20%

小组汇报展示


40

20

40



100

X3

20%

读书报告



20

50


30

100

X4









100

X5









100

评价标准细则(选填)

考核项目



考核要求

评价标准

100-90

89-75

74-60

不及格

59-0

1

1235

掌握传播学较高层次的知识、概念、理论。能够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热点和传播现象,具有质疑精神、逻辑能力和批判能力。

在试卷中,对各知识单元的掌握程度面达到预期学习结果,错误率在10%以下。

在试卷中,对各知识单元的掌握程度较好达到预期学习结果,错误率在20%左右。

在试卷中,对各知识单元的掌握程度本达到预期学习结果,错误率在30%左右。

在试卷中,对各知识单元的掌握程度达不到预期学习结果,错误率在40%以上。

X1

123

学会运用新媒体工具完成线上练习。掌握本阶段要求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在阶段测试中,对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目标达到预期学习结果,错误率在10%以下。

在阶段测试中,对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目标达到较好的学习结果,错误率在20%左右。

在阶段测试中,对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目标基本达到学习结果,错误率在30%左右。

在阶段测试中,对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目标没有达到预期结果,错误率在40%以上。

X2

234

学生以小组团队的形式,以“Z世代中国青年的文化特征研究”为题,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内容分析法开展调查、收集数据并分析、撰写报告。

在小组调研与汇报展示中,能够较流畅地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开展调研,撰写逻辑通顺、分析合理、论点鲜明的报告。并将研究过程以可视化工具呈现。体现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小组调研与汇报展示中,一定程度上能够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开展调研,逻辑基本通顺,分析基本合理。Ppt和报告图文并茂。展现出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小组调研与汇报展示中,较少运用研究方法开展调研,报告逻辑欠通顺、论证欠合理。未能使用图文或可视化工具呈现研究结果。团队协作能力欠佳。

在小组调研与汇报展示中,不能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开展调研。报告逻辑混乱、论证不合理。未能使用图文或可视化工具呈现研究结果。团队协作能力较差。

X3

346

学生选择一本经典的传播学学术专著进行精读,撰写2000字以上的读书报告。归纳著作主要内容,分析经典之处、论述自己的读后感悟,体现一定的质疑精神和批判能力。无抄袭、过度借鉴现象。

选择书目符合要求。能够很好地浓缩全书精华,真实地表达读后感悟。体现较明显的质疑精神和批判能力。无抄袭、过度借鉴现象。

选择书目基本符合要求。能够归纳全书内容,一定程度上总结了读后感悟,有自身独特的观点呈现。基本无抄袭、过度借鉴现象。

一定程度上能够归纳书的内容,有自己的读后感悟表达。未能体现自身观点及批判和质疑。有一定的借鉴但尚未构成抄袭。

选择书目不符合要求。不能归纳书中主要内容,机械地照抄书中段落,无自身感悟、观点表达。无质疑精神和批判能力体现。有抄袭、过度借鉴现象。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