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丨弘扬劳动精神 凝聚职工力量——记全国工人先锋号:
《中国工人》杂志社有限公司
2024年4月28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工人》记者再次走进人民大会堂,报道一年一度的劳动盛会。
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的《中国工人》不仅是报道者,也是获奖者。在这次大会上,《中国工人》杂志社有限公司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
今年,也是《中国工人》创刊百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年轻团队,在赓续红色基因中全力奔赴新征程,用心、用力、用情讲好中国工人故事。
赓续红色基因
2022年8月,《中国工人》记者赴沈阳采访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时,92岁的老人紧握着记者的手说:“谢谢你们,还记得我。”9个月后,田桂英因病去世。
2024年6月,《中国工人》在创刊百年之际发起“中国工人大学习”活动,将目光再次投向田桂英,引领全国职工重温新中国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的故事。截至目前,《田桂英: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这篇文章在“中国工人”微信公众号阅读量突破10万。
(2024年4月28日,《中国工人》杂志社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杂志社团队成员合影留念)
其实早在1950年,田桂英就与《中国工人》结缘。彼时,她作为中国女性劳动者的杰出代表曾两次登上《中国工人画刊》。
田桂英与《中国工人》的故事是杂志百年办刊史上的一个缩影。1924年10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中国工人》,此后刊物经历5次停刊、6次复刊,筚路蓝缕、百折不挠,忠实记录了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工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努力前行的步伐与成就。
2015年工会改革,工会报刊进行缩减合并。至2017年,《中国工人》重新交由中国工人出版社主办,一支新的团队接过了办刊的接力棒。
《中国工人》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李瑾始终记得7年前的那个下午,在全国总工会档案室里,她惊喜地发现了一本1940年出版的《中国工人》。在那些泛黄发脆的纸张里,一段段生动的文字,记载着一段段党领导下的革命奋斗历程。
彼时,李瑾刚刚调任《中国工人》杂志社不久。对于她和新生的杂志社团队而言,从这些弥足珍贵的史料中,他们找到了“自己”,更为团队的新发展带来了信心和底气。
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为《中国工人》撰写的发刊词中写道:“一个报纸既已办起来,就要当作一件事办,一定要把它办好。”遵循着这样的办刊要求,2018年《中国工人》进行了全新改版,以“站在最广大劳动人民的一面”为口号,更加坚定办刊的初心使命,坚定信心要办一份“有态度、有温度、有情怀”的新时代红刊。
坚守劳动情怀
2024年春节刚过,《中国工人》编辑部收到了一封从1200公里外的湖北荆州寄来的书信。写信的吴正文是荆州退休纺织工人,他在路过家附近的户外劳动者驿站时,看到了摆放在报刊架上的《中国工人》,眼神即刻被吸引住了。于是,这位71岁的老人提笔一字一句地写道:“我当了一辈子工人,头一次看到如此精美、厚重,站在工人一边敢于直言的刊物。”
从几乎无名到成为受职工欢迎的刊物,过去7年,杂志社编辑部把一期期《中国工人》送到职工手中,一点点构筑起今天《中国工人》的品牌形象。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杂志采编团队策划推出了《我们为什么爱祖国——1949—2019:70位中国工人的家国记忆》专刊。它是在时光的隧道里撷取的家国故事片段,是团队献给祖国的一份生日礼物。
团队在专刊的采编过程中认识到,家是国的微缩,国是家的放大。《中国工人》的家国记忆里,家国相依、缔造奇迹;中国工人的家国故事里,写满了平凡与伟大。
近年来,在坚守劳动情怀中,《中国工人》发挥杂志内容呈现优势,挖掘深度故事。如2020年推出的深度报道《劳动改变中国:2015—2020劳动瞬间回眸》,记录下了5年间劳动给中华大地带来的巨变。这篇文章也于次年入选第五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
在一篇篇精心打磨的报道中,《中国工人》时刻关注平凡劳动者的所思所想,运用内容的差异化呈现方式扬长避短,在全国工会和职工群众中树立了口碑。
创新融合发展
2023年7月28日至30日,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为期3天的大会,汇集了500余位劳模工匠、1200多项职工创新成果,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技能人才交流盛会。
作为此次大会的直播团队,《中国工人》杂志社圆满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从大会开幕到闭幕,在50小时的时间里不间断直播。
旭日东升,一位位大国工匠走进大会直播间,畅谈成长成才故事;华灯初上,288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匠与职工线上见面,连续两个夜晚相伴1440分钟。
随着“中国工人蓝沙发”“工匠之夜”“工匠之光闪耀时”“工匠说”等精品节目亮相直播间,《中国工人》杂志社团队首次实现中国工会系统50小时不间断直播,全网观看量超过2000万人次。
回看来时路,《中国工人》的创新融合发展是从4年前开始的。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职工活动由线下向线上转移,工会服务职工的方式和方法也随之发生变化。
随着杂志发行量的逐渐扩大,杂志社接触到了更多的基层工会,收集到了更多基层工会和职工需求。由此开始,以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为落脚点,开启了《中国工人》创新发展的探索与融合。
基于杂志的内容储备,《中国工人》不断打造学习平台,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闭幕后20小时即推出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平台,上线128天,职工在线学习访问量突破6亿人次。
基于服务亿万职工,《中国工人》尝试研发线上产品,2023年,由《中国工人》杂志社建设运营的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线上展馆“工途”小程序上线,持续推出学习“四史”和工运史活动,上线5个月访问量近2亿人次。
今天,《中国工人》正在加速数字化传播能力建设,进入新领域、接触新业务、学习新技术,一次次发起挑战。今年年初,《中国工人》牵头成立“AI与工会应用创新工作室”,尝试用人工智能协助工作,训练AI开发文创产品,孵化“AI小天”虚拟人应用于平台建设,用数智化方式赋能宣传、赋能工会工作。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2024年是创刊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中国工人》始终牢记党赋予的最高工作目标,那就是努力发挥好对4亿职工的思想政治引领能力。
“蝶变”之中,《中国工人》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坚持面向广大职工群众办刊,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开启新篇章,铸就新辉煌。
(来源:《旗帜》202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