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干货丨食髓知味,心理含情

时间:2024-04-17浏览:339设置

食髓知味,心理含情

食物流变的历史无比漫长它见证着人们的悲欢离合,承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时代更迭人群聚散总能在食物中得到印证滚滚红尘中,人用食物感知世界也从食物中窥见过往今天,小心晴就带大家来一起了解一下食物中蕴含的心理效应。


拿铁效应

拿铁效应指的是那些看起来非常不起眼、可有可无的习惯性支出,这些消费看起来没有多少,但积累下来就是非常大的一笔支出。

拿铁效应这一概念来源于美国作家兼金融顾问大卫·巴赫讲述的一个故事:一对夫妻有个习惯,每天外出的时候,都会买拿铁喝。他们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直到有位理财分析师给他们算了一笔账,他们才知道财务漏斗有多大。生活中,适当的放纵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但如果模糊了必要和非必要消费的界限,就很容易掉入拿铁效应的陷阱。我们应该减少非必要的消费或者是延迟消费。有些不经意的习惯和消费方式会让我们口袋里的钱自悄无声息地溜走,导致财富累积增长缓慢。为了避免拿铁效应,我们可以采用记账、延迟消费、复盘和强制储蓄等手段,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达到积累财富的效果。


冷热水效应

拿出一杯保持温度不变的温水,再准备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当你先将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到温水中,会感觉到温水是热的。当先将手放在热水中,然后再放到温水中,会感觉到温水凉。这就是冷热水效应,意指人们对事物的评判标准会随着心理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只不过是秤砣并不一致和不固定。随着心理的变化,心中的秤砣也在变化。当秤砣变小时,它所称出的物体重量就大。当秤砣变大时,它所称出的物体重量就小。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就是受这秤砣大小的影响。

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善于运用这种冷热水效应,学会降低期待,给感情留白,让爱变得更加丰富,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


糖果效应

糖果效应也叫做棉花糖效应。196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在一所幼儿园中,研究人员将数十名儿童单独放在房间里,并放上了他们爱吃的糖果,然后告诉他们可以选择马上吃掉,或者等待研究人员回来再吃。如果等到了研究人员回来后吃则可以多得到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面对触手可及的诱惑,孩子们的表现各不相同。实验结束时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兑现了奖励。经过12年的追踪,熬过20分钟的孩子长大后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强,乐于接受挑战;而选择立刻吃零食的孩子长大后则在处理事情时犹豫不定,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

由此可知,面对诱惑,我们要把眼光放长远,不急功近利,要学会自控,培养自己的自制力,还要耐住性子,学会延迟满足。所谓一块糖果是“当下”,两块糖果是“远方”,这便是“糖果效应”。我们要有清晰的规划和理性的认知,用长远的目光去看待问题,不被眼前短暂微小的利益迷惑,做一名有远见的奋斗者。


食盐效应

食盐效应”是指某些事物或体验在适量时可以增添生活的趣味,但过量则会失去其本来的意义和作用。就像食盐能提升食物的味道,但过量则会破坏其风味。这告诉我们在做很多事情时,都需要有一定的尺度。在与人相处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调节关系或气氛,但一定不能过度。我们的善意或者爱,不要一味地过度付出,要看到对方的接纳与反馈能力。在面对自己非常喜欢的物品或者对自己有利的事,也要学会控制自己,一旦我们过度迷恋它,依赖它,让生活的天秤失了衡,则会让事情往糟糕的方向发展。凡事过犹不及,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追悔莫及。


食物撩拨着我们的味蕾,而其中蕴含的心理效应,则触及到了我们的灵魂。人生交织着各种复杂而美好的味道,在尝遍人间百味的同时,我们还要灵活运用好这些心理效应,将生活嚼的有滋有味,把日子过的活色生香。


文案:心协新媒体中心 陈思彤

排版:心协新媒体中心 冯程

封面:心协新媒体中心 莫雨鑫

审核:心协林乐怡 蔡雨柔 张子彤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