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组织行为学》
教 学 大 纲
《组织行为学》编写组
2020年1月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 《组织行为学》 | ||||||
总学时数 | 32 | 讲课学时 | 32 | 实验学时 | 包含在讲课内 | 学分数 | 3 |
适用专业 | 经济管理类 | ||||||
先修课程 | 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概论 | ||||||
教材 与参考资料 | 教材: 《组织行为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参考书目:自选 | ||||||
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 本课程教学方式为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团队作业相结合。课后作业包括研读教材、阅读经典、案例和作业。考核标准:出勤和平时作业40%、期末考试60%。 |
教学安排
授课节次 | 课时安排 | 教学内容 | 教学目标要求 | 作业/讨论 |
1 | 绪论 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行为学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沿革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组织及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熟悉组织行为学领域的发展过程及其内在思想脉络,了解组织行为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 课后习题:1、2、3、4 讨论: 课后习题第5题 | |
2 | 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第一节 认知与决策 第二节 价值观与态度 第三节 能力 第四节 人格 第五节 情绪与压力 |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个体的心理因素如何影响行为的抉择,熟悉个体的知觉与决策风格、人格特征、能力倾向、情绪调节功能、压力应对方式,以及态度和价值倾向在其中的影响。
| 课后习题:1、2、3、4、5、6、7 | |
2 | 第二节 激励的需要理论 第四节 综合激励理论 | 本讲要求学生了解需要、动机与行为的概念与相互关系:
| 课后习题:3、4 | |
3 |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一节 群体概述 第二节 群体发展的过程 第三节 群体结构 | 通过本章的学习,将帮助学生掌握群体心理与行为中的特征和规律。
| 课后习题:3,4,5 讨论:本章案例 | |
3-4 | 第四节 群体行为特征 第五节 群体冲突与管理 第四章 团队 第一节 团队的特征 第二节 团队的类型 第三节 团队过程管理 第四节 团队效能与评价 |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建立团队组成、团队过程和团队结果的管理框架,理解团队的特征和类型;理解团队过程管理的原理;理解团队效能的概念,掌握团队绩效评价的原理。
| 课后习题1,2,3,4 | |
5 | 第五章 领导 第一节 经典领导理论 第二节 新型领导理论 第三节 中国情境下的领导实践 |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对解释领导活动及其规律的领导理论有初步的认识,了解领导活动四要素的基本概念和主要领导理论的基本内涵。
| 课后习题:1,2 讨论:本章案例 | |
6 | 第六章 沟通 第一节 沟通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组织沟通的种类 第三节 组织沟通的障碍与克服 第四节 跨文化沟通 |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沟通的基本原理,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组织沟通方式,掌握组织沟通可能面对的障碍及克服方法,明确跨文化沟通的概念、影响因素及策略:
| 课后习题:1、2、3、4 讨论: 课后习题第5题 | |
6-7 | 第七章 组织文化 第一节 组织文化的概述 第二节 组织文化的分类与测量 第三节 组织文化建设 第四节 中国组织文化建设的实践 |
| 讨论:课后习题4 | |
7-8 | 第八章 组织学习与创新 第一节 组织学习 第二节 学习型组织 第三节 组织创新 第四节 学习型组织和组织创新的中国实践 |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组织学习与创新的含义,熟悉组织学习的层次与过程,了解影响组织学习与创新的因素,掌握学习型组织的内涵与特征,并了解学习型组织的本土化情况:
| 课后习题:1、3、4、5 讨论: 课后习题第2、6题 | |
8-9 | 第九章 组织变革与发展 第一节 组织变革与发展概述 第二节 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系统模型 第三节 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克服 第四节 组织发展趋势和新型组织 |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相关理论及实践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变革发展规律和实践方法。
| 课后习题: 2,3,4,5 讨论:本章案例 | |
9 | 第十章 个人与组织的关系 第一节 个人-组织契合度 第二节 组织社会化与个体策略 第三节 组织认同与组织承诺 第四节 心理契约 第五节 组织公民行为 |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从个人-组织契合度、组织社会化与个体策略、组织认同与组织承诺、心理契约、组织公民行为等五个方面,理解个人与组织的交互作用及其影响。
| 课后习题:2、4、5 | |
10 | 第四节 心理契约 第五节 组织公民行为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随堂期末考试 | 2023年6月8日 9-10节 |
注:每节课按1小时计算,每次上课按2节课计算,也就是2个学时。
本大纲设计最少32学时(按照每学期平均16周,每周两学时)(每周二节课)。任课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专业特点,根据自己学校的相关制度,适当增减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