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下午,新闻传播学院于学院楼308室进行了“数字时代的空间感觉”。本次讲座邀请的主讲嘉宾是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围棋文化研究专家胡廷楣老师,对话嘉宾是新闻传播学院关工委主任管国忠老师,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高级记者柳邦坤老师,新闻传播学院围棋系主任、博士、副教授孙德常老师。旨在探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空间感受和体验变化,以及数字时代下人与空间的关系。
主讲人介绍:胡廷楣,作家、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9年由上海下乡至黑龙江省尾山农场,1974年返城开始文学创作。后供职于《解放日报》,任记者,担任过《新闻晚报》副总编。著有长篇小说《生逢1966》《名局》,散文集《昨天的海》《青春的星空》《美学课》《绿的雪》。出版人物访谈《69个梦——访问世博建筑师》,口述实录《世博城》,新闻作品选集《行走的记忆》。当过科学记者,后来转入体育报道,采访过世界最高等级的围棋棋赛达十年之久,是围棋报道的著名记者,是围棋文化研究的著名专家。围棋文化作品有《黑白之道》《境界》。2009年,上海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关于围棋的长篇小说《名局》出版。2016年,与人工智能专家刘知青教授谈话录《对面千里——人工智能和围棋文化》出版。
活动开始:主持人王俊杰同学对本次讲座的主题以及对来宾胡廷楣老师、柳邦坤老师、管国忠老师和孙德常老师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对各位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活动内容:
01、胡廷楣老师做主题讲座
胡廷楣老师作为本次活动的主讲人,用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围棋与写作以及人工智能的关系。胡老师让我们明白下棋、创作,和机器可以挽手同行。胡老师从四个点来向我们分析。第一点,智能机器正在改变我们的感觉。第二点,在机器面前,重新认识我们自己。第三点,人是艺术的主体。第四点,在创作中,人与机器挽手同行。
胡老师在讲座中谈到我们应该学会控制手机而不是被手机控制,处于同一空间的人思维可能不存在同一个空间。与其让机器为主进行“创作”,不如依旧让我们自己为主体进行创作。机器的唯一目标是取胜,而人的取胜一般来说是依靠走出高效率的棋子达到的。这个数字的时代,不断在改变我们的感觉,我们可以在机器的帮助下,整理崭新的感觉,提炼诗意,一步步向前走。人类一步步的前进,离不开日益先进的工具,就感觉来言,使用眼鼻舌耳等器官进行直接感觉,只占我们全部感觉的很小一部分,我们观察感觉外部世界,大多通过工具间接进行,人工智能正是可以帮助人更新感觉和拓展认知的工具。人工智能机器带来的感觉变化,虽有很大震撼,但是不会一下子完全改编我们的人文背景。人类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可能性是有的,但是没有必要惧怕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进步的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利用人工智能学习进步。
(图为学生代表林栩如同学)
02、学生代表提问
学生代表林栩如同学向胡老师提出疑问,“围棋领域擅长利用AI去学习的人是否比天生有较好棋感的人更容易进入顶尖棋手行列呢?”
胡老师对此的回答是,每个人自己都清楚,无论是利用AI学习还是自己感悟,不必要和他人相比,应该和自己比,和自己比每一次的学习思考都是有进步的。AI提供的是各种解法,但是每个人从下第一盘棋开始,都有自己的习惯下法,所以不一定要找AI最优解,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03、老师发言
柳邦坤、管国忠和孙德常三位老师或多或少都和胡老师有交集,或是同事一起合作过,或是神交已久。孙德常老师阅读过胡老师的作品,对此深有体会。柳邦坤老师认为胡老师的演讲,让人醍醐灌顶,拓宽了老师和学生的视野,让我们对空间感觉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会给师生做科研、写论文、搞创作,带来启发与积极帮助。管国忠老师表示,围棋系已经创办五年了,很高兴能将传统文化传承下来。
(图为柳邦坤老师发言)
(图为管国忠老师发言)
(图为孙德常老师发言)
04、同学感想
18级的同学代表表示胡老师的讲座对她颇有启发,使她受益匪浅。对她论文的撰写很有帮助。18级的同学还期待地询问胡老师的新作何时发表,胡老师回答,九月或者十月份。其他同学也纷纷表示,对数字空间有更深的了解,对于AI和人类棋手之间的联系有了更加明确的看法,明白了AI只是通过对大量棋局的分析来选择一个看上去最优解,而人类棋手更多的是感性和理性一起交织最后选择的下法,人类棋手更加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在每一盘棋局里都会有新的感悟,所以AI的最优解可能是当下最合适的,但对棋手来说可能不是整盘棋最合适的。
结语:本次的“数字时代的空间感觉”主题讲座圆满完成,在各位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对于本次的主题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